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

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

2019-12-12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  

  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位于巴中市巴州区城南2公里占地150余亩的南龛山顶。经过24年建设,十大区域的景点构成了整个将帅碑林的主体建筑群。碑林的建筑特点是:脱离了园林建筑的“中轴线”或“对称排列”的模式,由依山就势的自由布局建成。

  一、 碑林长廊

  碑林长廊的修建,是依地势随山而建。它蜿蜒起伏,曲折延伸。整个长廊的造型是歇山式和悬山式并用的建筑,建筑两端是歇山顶中间为悬山顶。两端横廊的交角处,有四角攒尖顶突出于歇山和悬山式顶上,以增加高低错落造型美感。歇山顶的屋脊,只有正脊、垂脊、戗脊,面没有岔脊。它的结构,因不是木结构,而是钢筋水泥结构,故歇山顶的四个“外转角”(又名翼角)结构,只有檐懔相交,而没有子角梁、老角梁和吊柱。柱、梁交接处也没撑拱。所以碑林长廊属于简单的仿古建筑。它的方形廊柱、廊缘、穿逗和檐懔,均由钢筋混泥土现浇结构,所以顶部没有木桷,全用5公分厚的预制板铺设,上面盖金黄色琉璃瓦。廊高7.5米,宽6米,长1500多米。廊中分内、中、外三线、六面,每面贴0.6Mx1.2m的黑色花岗石碑板的红军个人纪念单碑,碑上镌刻红军肖像、简历和亲属姓名。从中不仅了解红军本人详实的成长历程,任职情况,参加革命的经历,而且为我们研究红军革命史和党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尤其是将帅碑林中的3288块碑文,是由80多位书家书成。因人多而书体亦多。如楷体、颜体、柳体、褚体、赵体、行书,隶书外,未经临慕名帖的“我体”。优秀者不记其数。但也有各自书体的共同特点。如楷体淳厚古雅,颜体的宏健,柳体的瘦劲,赵体的圆润秀丽,褚体的方扁笔画匀称,行书的用笔畅快自如,隶书的用笔平稳,秀丽多姿,而柔中有钢,蚕头雁尾尤为突出。并能融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飘逸洒脱,清新劲健,风格高雅的书风;也有达到了肥字有骨,瘦字有肉的艺术。充分证明在书法领域中的书法艺术,是深远无穷的。为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艺术欣赏和价值。建碑的红军将士,分布在29个省、市、区(人数最多的是四川近1000人,北京500人)。其中元帅2人,国家级领导18人,大将3人,上将28人,中将86人,少将360人,省军职922人,地师职1448人,女红军168人,夫妇红军138人。

  二、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

  “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由空军原副司令王定烈少将题写。像园由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李先念、倪志亮、张琴秋、傅钟、曾传六、周纯全、周光坦和张国焘等雕塑组成。塑像为红色花岗石雕成的半身像,像高1.5米,肩宽1.1米。整个像座由底座和座身组成,高2.5米,通高4米。意示红四方面军由25军和红4军组成。背后植雪松6株,像佂红军革命精神像青松一样斗志昂扬而浩气长存,像座贴黑色花岗石,前面刻姓名和在职军中的任职。背面刻个人简历。张国焘雕像作特殊放置。位于碑林长廊的始端,意为他曾居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地位;与一字型排列的前众像相距8米,竖立在低于1.5米的平等线上,并与前众像面面相对。意为意见相左。纪念像园的设计构思,采用简洁、明快的直线条的构图,参观平台由上、中、下三个长方体的平面重叠组成。前、左、右三面呈环形通梯,后上、中、下重合成一体的格调构图。寓意一、二、四方面军的会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像园的长宽比例,分别由26.5米和16.37米组成。是采用在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的“黄金分割”法构成。四周用青石栏杆圈围,从两端的阶梯上、下。整个像园的设计构思。既体现出庄重、严肃、素雅、和谐的布局,也包含了新颖、独特、深远、含蓄的寓意。是一处意、型结合的完整体的造型。

蜀ICP备19032490号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