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东北绵延的群山与红色沃土之中,南江县长赤苏维埃政府旧址陈列馆如同一颗沉淀着双重历史的明珠,不仅是一座承载着湖广移民乡愁与华夏治水传说的古建筑,更是一处镌刻着川陕苏区红色基因的革命圣地。
今天,它正以其独特的“古庙·红魂·新韵”,向每一位到访者诉说着过往的峥嵘岁月,展示着新时代的交融与活力。
古殿红魂的双重奏鸣
10月23日,雨后初霁,穿过南江县长赤镇熙攘的街巷,禹王宫古朴厚重的木门静静矗立。
青灰色的砖墙、飞檐翘角的轮廓,无不诉说着其作为清代嘉庆二年移民会馆的百年沧桑。
跨过被岁月磨得光滑如镜的高门槛,踏入庭院,巨大的青石板缝隙间青苔暗生,仿佛在低语着遥远的过往。
然而,使这座古殿真正完成历史性蜕变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那场波澜壮阔的革命风暴。
1933年初,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入长赤,建立苏维埃政权。这座香火缭绕的禹王宫,因其宏大的规模和核心的地理位置,被历史赋予了新的使命——它成为了红四方面军的重要指挥部。
它的第二重身份便是原川陕省长赤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历史的转折点在此凝固。
在侧殿及后殿的墙壁上,当年红军战士用土红颜料挥毫留下的标语,至今依然清晰可辨。“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只归生产者所有,那(哪)里容得寄生虫”……这些笔力遒劲、口号鲜明的字迹,如同一把把炽热的火炬,瞬间将访客拉回到那个红旗漫卷、热血沸腾的年代。
一面是承载千年文脉的禹王宫,一面是镌刻红色记忆的原川陕省长赤县苏维埃政府旧址,这座建筑从此奏响了历史的“双重奏鸣”。一面是禹王治水,象征着中华民族与自然抗争、建立秩序的古老精神;一面是红军革命,激荡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的伟大理想。
这两种精神,一种源于文明的深处,一种源于救亡图存的现实,在这同一空间里奇妙地交汇、共鸣,赋予了这座古庙遗址无与伦比的历史厚重感。它不再仅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一部用砖木与笔墨写就的、立体的中国革命史书。
在守护与传承中前行
岁月的侵蚀不曾忘却这片红色热土。如何让这些珍贵的红色印记不被风雨磨灭?
新中国成立后,该旧址作为重要的革命文物和历史建筑,受到了各级政府的精心保护。2013年开始实施长达3年的系统性抢救维修工程。
“保护这些红军石刻标语,比修复一座普通的古建筑要难得多。”长赤镇政府有关负责人感慨道,“墙壁的湿度、光照、颜料的稳定性,每一个细节都关乎这些革命‘心声’的存续。我们采用‘修旧如旧’原则,目标是‘延年益寿’,而非‘返老还童’。”
除了对本体进行科学、谨慎的修缮加固,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活化”这份遗产,让其精神内涵得以传承。
2022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定名为“南江县长赤苏维埃政府旧址陈列馆”。2023年,该陈列馆被中共巴中市委党史办公室命名为“巴中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一批批党员干部、青年学生来到这里,在古老的殿宇间驻足,在斑驳的标语前沉思。一堂堂主题党课、一次次入团入党宣誓、一次次生动的思政课也在这里开展。
当年轻的身影在红军标语前庄严肃立,拳头紧握、誓言铮铮,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强音,便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接。
来自南江县实验中学的教师姜炀在参观后动情地说:“以前在书本上读到红军的历史,总觉得有些遥远。但站在禹王宫里,亲手触摸这些冰冷的墙壁,看着当年红军先辈写下的火热标语,那段历史一下子就变得无比真实、滚烫。”
这种沉浸式的教育,让红色基因从静态的展览品转化为流淌在年轻血脉中的鲜活力量。南江县长赤苏维埃政府旧址陈列馆的守护,不仅在于砖石的稳固,更在于精神的薪火相传。
历史古韵放新声
文旅融合,谱写发展新曲。
这片红色遗址所蕴含的价值,绝不仅仅是过去的荣光,更是驱动当下发展、滋养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
南江县长赤苏维埃政府旧址陈列馆全面对外免费开放,成为南江县“文博游”的关键节点,年均接待参观者20万人次以上。今年8月,该陈列馆举办“长赤往事”图片展,用真实的老照片讲述长赤过往岁月的街巷变迁、市井生活、禹王宫风华和长赤地方文化根脉。游客来到这里,不仅能欣赏古建筑艺术,更能完成一次深度的红色精神洗礼。
景区周边,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日益完善,当地特色的翡翠米、麻饼等农副产品也成了最佳“伴手礼”,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真正让红色资源转化为有效收益。
南江县长赤苏维埃政府旧址陈列馆不仅是游客的景点,更是长赤镇居民的精神家园。“这里时常举办红色故事会、主题摄影展等,是我们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承载地。”长赤镇禹王宫社区居民马芳琼说。
当地的老人也会向孩子们讲述父辈见证的红军往事,这种口耳相传的“民间记忆”,成为官方历史叙事最有力的补充,让红色文化深深植根于长赤的土壤之中。
夕阳西下,余晖为南江县长赤苏维埃政府旧址陈列馆的青瓦红柱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着,让信仰永存,这就是最好的传承。
南江县长赤苏维埃政府旧址陈列馆,这座跨越了百年风雨的建筑,它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向光辉的未来走去,以其“古庙+红魂+新韵”的独特身份,继续鸣奏着关于信仰、坚守与创新的永恒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