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面广:
10月23日至26日,先后在巴中市新天地广场、巴中棠湖外语实验学校、南江县光雾山镇巴山游击队体验广场等地巡展;
针对性强:
活动期间,展示了80多件反映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珍贵革命文物和130余件文物资料,其中包括31件2级文物和42件3级文物。
10月23日至26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四川省博物院与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联合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巴中巡展活动,先后在巴中新天地广场、巴中棠湖外国语学校、南江县光雾山镇巴山游击队体验广场展览,全面反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成果,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川陕苏区取得的伟大成就,传承弘扬红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看展览、做手工、学历史公共文化服务聚焦基层
为期近一周的巡展,除了有流动博物馆车内展览和现场展览外,省博物院还带来了书画创作、赠画、体验汉代画像砖拓片制作、非遗传承项目皮影演示等。每到一处,都吸引了广大群众认真观看、亲手体验。
传统技艺体验是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不少市民现场体验了纺线、打草鞋等传统技艺,感受了独特魅力。在打草鞋工艺区域,老师们一边为群众教授打草鞋,一边讲解红军故事;在纺线传统工艺区域,看着飞转的纺车,许多人跃跃欲试,3台纺车前围满了群众;在文创产品展示台前,以红色文化为元素的书签、明信片、文化衫、红色书籍、水杯等文创产品,深受市民喜爱。期间,一些市民还拿出压箱底的“宝贝”,邀请省博物院文物鉴定专家现场“鉴宝”。
“当年我们巴中总人口120万,参加红军的就有12万人”“柳津桥河边上是红军的造船厂”……在流动博物馆展车内,一位老人当起了临时“讲解员”。这位老人名叫周学芳,今年73岁,是土生土长的巴中人。他告诉记者,从小他就喜欢听父辈讲红军在巴中的故事。退休后,他也时常到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看展。“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历史,尤其是年轻人,应该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周学芳说。
流动博物馆展车内,展示了80多件反映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珍贵革命文物和130余件文物资料,其中包括31件2级文物和42件3级文物,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川陕苏区取得的伟大成就。
从首站到第100站博物馆办在群众家门口
十年前,为解决全省文化资源分布不均等、基层百姓享受文化服务不便利的矛盾,四川省博物院在全国首创了以车辆为形式的“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并将首站展览放在巴中,此次是第100次展览。十年间,流动博物馆走基层、进军营、入学校、下社区,为广大群众送去了欢乐和知识,打通了群众出门享受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2015年,四川省博物院流动博物馆巴中分馆正式成立,省博物院向我市捐赠了流动博物馆车。近年来,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利用“流动博物馆”让文物走出博物馆,走进社区,走进乡镇。
四川省博物院流动博物馆馆长王征介绍,巴中是革命文物资源丰富的地区,四川省博物院流动博物馆有针对性地策划了此次流动文化展览,主要以展示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珍贵革命文物为主要内容,同时为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体验,增加了一些互动内容,把优秀的皮影表演艺术家、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书画家请到现场,希望给老区群众带来一次难忘的文化体验。
“我们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加强与四川省博物院的合作共建。在陈列展览、学术研究、宣传教育、文博管理等方面学习和借鉴,提升业务水平,把巴中的红色资源利用好,让红色文物真正‘活’起来。”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馆长周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