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馆刊

川陕苏区的经济政策浅析

2019-11-07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  谯利

  摘 要:川陕苏区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苏区的经济建设是整个苏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川陕苏区的政权建设,促进苏区工农业经济发展,壮大苏区红军队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川陕苏区 经济政策 浅析

  川陕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陕西南部、四川北部广大地区建立了仅次于江西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红军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条令、条例,尤其是经济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促进了苏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为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

  一、川陕苏区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1933年2月,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一成立,随即成立了川陕省财政经济委员会,加强对苏区经济建设工作的领导。川陕省财政经济委员会下设森林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会计保管科、工农税务局、工农银行、经济建设科、注册科等。县苏维埃政府设立“财政经济委员会”,区苏维埃政府设立“财政经济委员”,乡村设立“财经委员”,层层加强领导,发挥其经济组织的职能。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组织法》规定,省财政经济委员会会计科管理银钱收支,审查各地账目,规定决算预算,严格节省开支;经济建设科办理苏维埃建设事项,如经营白耳山、开盐井、办锅厂、纸厂、铁厂、织布厂等,并奖励农业生产,统一苏区度量衡,开展对外贸易,培养森林,修筑道路,管理畜牧等;工农税务局征收统一累进税,按照财政经济委员会颁布的布告、章程征收;工农银行制造苏维埃货币,统一币制,实行对工农的低利息和无利息借贷,帮助合作社的发展;经济合作总社发展与指导全苏区合作社与经济公社。这些经济机构,一律受川陕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指挥和监督。

  二、川陕省经济公社总社的成立

  1933年春,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经济公社总社在通江德汉城成立,郑义斋任主任,共有员工60余人,后迁至通江县城。在反刘湘“六路围攻”时,又迁至苦草坝。经济公社总社与分社均开办有药物、衣棉、消费、粮食、纺织等行业,均有单独的经营机构。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经济公社总社领导苏区各个经济公社分社,发展苏区经济,保障苏区军需民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的成立

  为了发展苏区经济贸易,稳定苏区物价,统一苏区货币,流通苏区金融,保障苏区军需民用,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1933年12月,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在通江成立。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是川陕苏区一个新型的金融机构,银行行长由省财政经济委员会主席郑义斋兼任,有员工600余人。工农银行下设2个造币厂(1个厂制造银元、铜元,1个厂制造纸币、布币)。造币厂最先只生产纸币和布币,纸币有1串、3串、1元三种面额;布币有贰串、叁串、伍串、拾串和壹元五种面额。纸币一般使用的是道林纸,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印制各种图案。布币一般使用的是白布、英丹布和深蓝色的洋布,背面印有“增加工农生产,发展社会经济”艺术字,布币文字、图案都是黑色。

  宣达战役胜利后,红军缴获了军阀刘存厚在达县制造银币和铜币的全套生产设备,以及大量生产银币和铜币的材料,将设备运至通江苦草坝,开始生产银币和铜币。银币面额为1元,铜币面额有大200文、小200文和500文三种。

  造币厂生产的各种货币由工农银行统一发行,同时规定白区的货币、外来货币一律不能再使用,但可以到工农银行调换。川陕省工农银行各种货币的发行,受到了苏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他们积极主动把各种货物拿到经济公社出售,使用自己的货币。

  川陕苏区工农银行的基金

大烟 400万两,以每两3元计1200万元
白耳 2000两,以每两23元计4.6万两
钞票 200万元以上(苏区银元)
银元 50万元以上(苏区银元)
金子 1000余两(价值200万元)

     四、川陕苏区工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根据地要巩固和发展,粉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仅靠微薄的小型工业和手工业基础远远不够,不能解决根据地的军需民用。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组建军需民用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事业的领导机构,来加强对苏区经济建设的领导工作,促进苏区经济发展。

  (一)工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33年10月,宣达战役胜利后,红军缴获了达县刘存厚的兵工厂,将兵工厂所有设备及原材料搬至通江县,开办了红军兵工厂。红军兵工厂设立有修械厂、子弹厂、炸弹厂等。

  红军兵工厂在及其艰苦的条件下,工人们加班加点的工作,克服种种困难,生产出了大批的枪支弹药,送到前方战场,为保证红军作战做出了巨大贡献。1934年红军兵工厂先后从通江迁至苦草坝、旺苍坝、广元昭化等地,1935年在红军长征时,因为要长途行军打仗,机器设备笨重运输携带困难,不得不将大部分机器分散隐藏起来,只有少部分随军长征。

  (二)民营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红军入川前,川陕边只有几家军阀、资本家兴办的小型兵工厂和用土法生产的小钢铁厂,大型工厂一无所有,而一些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小厂,也只能生产小型农具、酒类、火纸、土布、衣服、鞋袜、石油等。红军刚入川时,由于国民党军阀的反动宣传,这些工厂、作坊绝大部分关门停业了。

  根据地要巩固和发展,要粉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仅靠如此薄弱的工业基础,是远远不能解决军需民用的供给问题。为了发展民营经济,保证苏区的军需民用,就必须迅速恢复、举办各种必须的军需工业,以保证革命战争的急需。

  1933年8月1日,川陕省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经济政策》,着重指出:“现在就将工业与手工业收归国有,这是不适宜的,而且是有害的,应该无条件的抛弃将整个产业收归国有的企图。”并规定:“注意小商人与手工业者的利益,免除工人与城市贫民的捐税,将捐税重担算在最有财产的阶级身上。”

  在《财政经济问题决议草案》中,明确规定:“奖励开办各种工厂与企业,欢迎自由投资。苏区、白区各种资本可以自由经营。在严守苏维埃法令的情况下,可以允许商店、工厂自由营业,而且加以保护,利用他们来供给苏区的需要,和发展苏区的生产。”还指出:“现在乡村手工业工人,许多怕做手艺,怕带徒弟,我们要用最大努力,揭破这一切破坏造谣,大大提手工业生产,组织手工业生产工厂。同时发展家庭手工业,工人利用农闲和雨天、晚间,在自己家里做手艺,拿手工艺工业品到市场来卖,供给市场需要。”在党和苏维埃政府政策的鼓励下,川陕苏区停了产的私营工业和手工业就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百分之九十的产品售给红军经理部。

  1933年前后几种主要生活用品价格比

地  区 品  名 1933年前物价 1933年后物价
巴中恩阳地区 大米(升) 6吊至9吊1元 600---1 吊钱
猪肉(斤) 3 吊 1 吊
采油(斤) 混合2.5吊 采油1---2吊
通江洪口地区 大米(升) 8吊---1元 800---1.2吊钱
猪肉(斤) 1元 3.2吊
包谷(升) 1元 500---800钱
南江长池地区 大米(升) (5斤)1 吊多 (8斤)400钱
灰布(尺) 200多钱 100多钱










 

  (三)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根据地党和政府认为,迅速恢复和发展苏区经济,立足自救,是取得革命战争胜利的根本途径,也是粉碎敌人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的关键。所以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一成立,立即成立了川陕省财政经济委员会,来加强苏区经济建设的领导工作。

  按照《川陕省苏维埃组织法》规定,省财政经济委员会的会计科,管理银钱收支,审查各地账目,规定预算决算,严格节省开支。

  川陕苏区经济极端落后,交通闭塞,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特点,结合当时具体情况,提出:“尽一切可能,开展必须的经济建设,以增强群众的利益,保证苏维埃和红军的胜利”的基本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党和政府又对各项经济建设规定了具体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没收豪绅地主的财产,征发富农的粮食,动员群众捐赠物资的办法,解决红军的供给。

  帮助农民解决缺劳力、耕牛、种籽和水利等方面的困难问题。

  恢复和发展生产运动周,红四方面军各级干部,坚持一面作战、一面宣传、一面生产的优良传统。

  积极发动妇女、青少年参加农业生产。

  组织换工对,推行代耕制。

  举办耕牛农具合作社,调剂耕牛农具,帮助解决无农具、耕牛的雇农、贫农耕田种地的困难。

  兴建水利灌溉农田,保护森林资源。

  发展家畜家禽,改善生活,促进生产。

  川陕苏区前后生活情况对照表

项  目 苏区建立前 苏区建立后



大米 一年吃三个月 天天有米吃
杂粮 一年中有五个月 掺以杂粮
野菜 吃四个月  
猪油 每人每年一斤 每人每年6斤
食油 每人每年12斤 每人每年12斤
猪肉 每人每年3斤 每月吃5次
穿  衣 每人两年一件 都有,没有的有红军发
住  房   分有房子

        川陕苏区农业生产尽管受到战争的影响,但土地革命解放了生产力,党和苏维埃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加强领导,制定各项政策,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风调雨顺,取得了两季大丰收,苏区粮食亩产达到了300多斤,1933年和1934年的粮食产量,比1932年增加一倍多,有的地方一挑谷子的面积、收获水稻两挑,折合亩产300斤左右。棉花每亩产30到40斤,增产一倍左右。苏区农民普遍反应说:“红军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好收成。”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说:“川陕边区的农业收成良好。”

  川陕苏区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党和红军全力重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保护个体经济。这些政策代表了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对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发展壮大红军队伍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而促进了川陕苏区的巩固和发展。

蜀ICP备19032490号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