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著

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升级开发

2019-11-06    李芝兰

  摘要:当前,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中,全域旅游作为新的业态正在举国上下轰轰烈烈地推进,红色文化技术产品发展迅速。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升级、开发、利用,使之与绿色、蓝色、古色资源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既是落实国务院制定的《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全域旅游的亮点所在。川陕苏区近年来进一步推进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深入挖掘川陕苏区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与精品线路,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在川陕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真正实现“川陕苏区、伟人故里”红色旅游景区建设。

  关键词:川陕革命老区 红色文化资源 升级开发

  引言:

  当前,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中,全域旅游作为新的业态正在举国上下轰轰烈烈地推进,红色文化技术产品发展迅速。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升级、开发、利用,使之与绿色、蓝色、古色资源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既是落实国务院制定的《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全域旅游的亮点所在。

  川陕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这些资源是无数革命先烈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进程中用智慧、鲜血、生命凝聚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根脉灵魂和不变初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强化建设保护和发掘利用好这些资源,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老区精神,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展老区产业门路,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持续增收致富,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升级开发的基础要件

  (一)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留存区域

  川陕革命老区位于秦巴山区,涵盖四川省的巴中、广元、达州的全部和南充、绵阳,陕西省汉中、安康以及重庆的城口县。川陕革命老区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拥有璀璨的汉文化、巴文化、古蜀道文化、三国文化以及各种民俗文化。川陕红色文化资源地跨陕西南部和四川川东北、川西部的两个省,既有红四面军主力革命实践活动,也有在红四方面军影响下诞生地方革命武装的实践活动。其资源主要留存区域包括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恩阳区、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广元市利州区、昭化区、朝天区、旺苍县、青川县、剑阁县、苍溪县,达州市通川区、达川区、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渠县、万源市,南充市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南部县、营山县、蓬安县、仪陇县、西充县、阆中市,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三台县、盐亭县、安县、梓潼县、北川县、平武县、江油市,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勉县、西乡县、略阳县、镇巴县、宁强县、留坝县、佛坪县,安康市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商洛市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宝鸡市凤县、太白县,重庆市城口县,共68个县(市、区)。80多年来,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留存对老区影响深远,苏区精神深入人心,对老区各项事业建设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类别

  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理论与实践过程中所遗留的、以精神与物质形态存在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众所周知,川陕革命老区保存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它们属于全社会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文化资源在分布地域上呈现了大分散、小积聚的现象,作为革命老区核心区——川东北即为红色文化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从其存在形态观之,存在着物质与非物质两种基本形态。就其具体类别而言,现存的红色文化资源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石刻文化资源。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中一个富有自身特色的部分就是镌刻在悬崖峭壁与道行路旁石头上的红色标语与政策法令。这些标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石刻文献、标语、对联及漫画),寓意深刻,涉及苏区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流域。其中堪称“标语王”和“世界之最”的“赤化全川”“平分土地”石刻标语,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劳动法令(草案)》《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布告》等石刻文献,这些石刻标语是川陕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苏区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它们在四川尤其是川东北现存数量众多,据上世纪80年代普查,当年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沿线共刻制红军石刻1万余幅,其中川陕苏区7000余幅,通南巴平4县4000多幅。据统计,目前,川陕地带的石刻标语达2233幅,其中,川陕苏区首府——巴中市辖区内就有近1000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朵奇葩,被誉为“刻在石头上的革命”。

  第二,纸质文化资源。短短两年多,川陕苏区党政军群机关创办了数十种报刊。主要有: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机关报《赤化全川》《干部必读》,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机关报《川北穷人》,川陕省委机关报《共产党》,省苏维埃机关报《苏维埃》,西北军区政治部与川陕省军区政治部机关报《战场日报》。红四军的《红旗》,红三十军的《红星》,红三十一军的《红光》,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的《血花》,川陕省总工会的《斧头》,省苏财经委的《经济建设》,省工农总医院的《小日报》,少共省委的《少年先锋》和《赤色儿童》,另外还有《红军画报》《红色画报》《赤色画报》《捷报》《胜利》《战士小报》《不胜不休》等刊物。这些纸质文献与石刻文献共同构成了研究苏区历史的宝贵资料,更是宣传红色文化的一种重要媒介。

  第三,文艺文化资源。流传在川东北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如红军戏剧、歌谣等是川东北红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川陕苏区的党、政、军、民利用当地方言,创作了大量的新型戏剧、民歌、民谣、山歌之类的红色戏剧、歌谣,揭露反动派的罪恶,歌颂党、红军、新政权、新生活。如,戏剧《送郎当红军》、《十劝夫》、《扩红谣》、《打柴歌》、《范哈儿的末日》、《劝郎回头》、《田颂尧自叹》、《土地革命》,歌谣《我们都爱共产党》《八月桂花遍地开》《红军来了救穷人》《巴山来了徐向前》等,当年川陕苏创作了多少红色戏剧、歌谣,至今没有详细统计数据,但可以肯定其数量非常之多。但这些戏剧、歌谣类的红色文化不断在流失乃至消亡,亟待进行抢救性保护。

  第四,货币文化资源。川陕省造币厂是当时全国各根据地造币厂中最具规模的大型造币厂之一。其发行的货币种类齐全,有纸、布、铜、银、锡币等五类十多种。红军在大巴山点燃的革命烽火,在秦巴山区人民的心中留下了希望的曙光。他们视川陕苏币为心中的希望,想尽一切办法保存苏币,解放后又积极捐献给各级文化部门。据四川省各地文化文物部门的藏品统计,计有:银币175枚;铜币大200文790枚,小200文347枚,500文613枚;布币贰串271张,叁串9191张,伍串2张,拾串1张,壹圆22张;纸币壹串610张,叁串80张,壹圆33张。这还不包括大量保存在民间钱币爱好者手中的川陕货币,川陕苏区货币是十分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是研究苏区财政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

  第五,遗址遗迹文化资源。红色遗迹遗址众多也是川东北地区的一个特色。由于根据地常年遭到来自敌对势力的挑战,双方战事不断,以此留下了为数颇丰的红色遗址遗迹。这些遗址遗迹大部分仍然保存较好。据不完全统计,川陕苏区核心区域(巴中、达州、广元、南充)留存的遗址遗迹共有,巴中市949多处,达州市320多处,广元市150多处。这些革命遗址遗迹在内涵、形式、类别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将革命遗址遗迹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是开展升级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直接动力。

  第六,纪念堂馆文化资源。川东北地区建立了众多的红色主题纪念堂馆,其中有名人故居、故里,如邓小平、朱德、刘伯坚、刘伯承、张爱萍、王维舟等著名领导人的故居纪念馆。更有专题博物馆、战史陈列馆、军事作战指挥部纪念馆等,如,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巴山游击队纪念馆、苍溪红军渡纪念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等,均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讲,建构红色堂馆这种特别的公共空间,是一种以历史的记录与诠释来塑造民族记忆的方式,它将更有利于公众对红色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三)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个性特质

  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彰显了自身的文化价值,是该地区新时代先进文化的结晶,在中国幅员辽阔的地域中,红色文化分布于大江南北,当年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众多革命根据地内至今保存着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它们除了在总体特征趋于一致外,也因其各自的自然条件、人文风俗等生成背景而富有特色。川陕红色文化资源凝结着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意愿,寄托着川陕劳苦大众自我解放的毅力和勇于牺牲的精神,铭刻着“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铮铮誓言,传递着“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的豪迈气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质,是激励当代人的斗志、净化灵魂、振奋精神的红色营养催化剂。

  二、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亟待升级开发现状

  自2004年中央号召在全国开展红色旅游,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川陕苏区在推进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深入挖掘川陕苏区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与精品线路,虽做了大量工作。但该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的真正价值尚未得到有效提升开发,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主要在川陕两省国家级贫困县集中偏远山区,其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相对滞后,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理念和认识有待提高,自主开发能力较低,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文化资源和产品的市场平台没有搭建起来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当地政府和企业无力开发。一些开发经验相对丰富、能力较强的开发公司不愿进驻,从而造成这一区域优质资源在价值利用上只能做一些浅表层的开发。具体表现为:

  1.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发模式上基本处于初级阶段,即实物和文献结合的陈列展示、静态观光为主,参与性体验型产品缺乏,资源开发过程中新技术运用几乎为零。

  2.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创意产品严重缺乏,传统的文化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不配套,现代旅游产业新的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更是遥不可及。如位于四川巴中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巴山游击队纪念馆,达州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宣汉王维舟纪念馆,广元苍溪红军渡纪念馆,陕西汉中市南郑县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镇巴县的“红色标语镇巴陈列室”、华阳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等等,均属功能单一的陈列展示型,属静态观光类的初级文化旅游产品,绝大部分属于免费性开放,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价值层面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主,在经济层面的红色文化资源延伸产品几乎为零,故产品的附加值很低。

  3.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发模式上的单一性、同质化也极为严重,创新创意严重不足,“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实物和文献结合的陈列展示,使消费者“窥一斑而知全豹”。

  4.红色文化研究专业研究机构、专业研究人员弱,研究成果档次不高。新型的现代传播方式、途径差。川陕苏区大型影视作品、舞台艺术和专门红色文化网站等传播载体少,致使川陕苏区历史的影响力不大,导致“边缘化”现象。

  5.区域间缺乏协作机制,没有形成合力,加强协作,推动发展,行政区域的藩篱,多地联合进行资源的分类调查、整理、整合与研究,并根据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资源具体特点,通过政府统领,多方协调;科学规划,项目引领;借鉴与创新有机结合;多方融资,资金保障等具体措施,携手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的转换,助推川陕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等力度均十分薄弱。

  6.人才技术资源匮乏,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内生发展能力不足。由于经济落后,人才流失严重,关键技术岗位人才短缺。

  三、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升级开发的重大机遇

  为切实加强新时期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促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视察革命老区,并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红色旅游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内容丰富、明确具体,彰显了新时期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为红色资源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中央制定发布的一些战略性决策,如《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和《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都给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升级开发以巨大推动和内在力量。

  四、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升级开发路径

  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是特定区域、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化资源形态,属不可再生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法规、文件明确提出,对此类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四项原则。但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利用”?这不仅是资源属地政府应该深思的问题,更是学界专家应该深人研究的问题。如何让区域内的优质文化资源释放出应有的社会经济价值,使之由区域内的特色文化支撑,转变为区域发展的产品支撑和产业支撑,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就成为关键。

  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是属于革命老区的宝贵财富,是时代精神生存发展之源头和基础,其生命力更在于时代意义与精神财富。但种种客观原因,该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尚未得到有效提升,较之其他根据地而言,川陕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挖掘,如在教育下一代、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及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都与“全国第二大苏区”的地位明显不符。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有关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战略之后,深入开发该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提升其自身价值的紧迫性刻不容缓。笔者以为,目前应采取以下的措施实现红色资源的价值增值:

  1.打破地区行政壁垒,合作才能共赢。利用四川、陕西两省制定的《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陕西省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和已搭建的《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论坛广元宣言》等平台,实施产业共建,实现共建共享,将川陕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尽力形成区域合作协同发展的格局。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思想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内容,全面提升发展质量,进一步推进红色文化旅游上层次、上品质。汉中、巴中、达州、广元、南充、绵阳等市应紧密合作,形成川陕老区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示范区,探索连线联片红色旅游合作共建精品景区游模式,寻求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路径,推动老区建设发展和脱贫奔康。

  2.将“亮点十连线十成片”红色旅游景点景区打造模式。“亮点”,即选取有基础、意义重大、影响力大的景点,集中力量,打造出特色,形成亮点,聚焦亮彩。“连线”,即设计好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改善交通条件、通信设施等,将分散的红色旅游亮彩景点连接成有机的顺畅可观线路上的闪亮点。“成片”,即将相邻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整合融合,相辅相成有机衔接,形成有影响力的成片型的红色文化旅游景区。

  3.将“红色元素十巴山材质十特色品牌”文旅产品(商品)精工模式。采取质朴与美观相结合,实用与装饰相结合,规范制作,精工细活,既有纪念意义,又有个性特色。推进红色旅游上层次、上品质,规划、打造、制作有关景区、产品(商品),“突出社会效益,强调教育功能;坚持朴素实用,防止贪大求洋。”

  4.体验式开发。将革命先辈信仰追求、重要活动、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用情境再现的方式予以展示并通过参与性活动的设置,形成一个体验型旅游产品,使旅游者时光倒流,回到战争年代,感悟革命先辈信仰伟大、不懈追求、情操高尚及深刻的实践。

  5.深挖文化内涵,传承红色基因。川陕苏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升级开发,应当更加深入的挖掘出红色文化的核心精神,培养红色基因,传承与弘扬精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为新时期的来说,我们的血脉中依旧还留存着红色的基因,理应传承与弘扬伟大革命前辈所留下来的厚重的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我们更加深入的研究川陕苏区历史,考证编纂革命史籍,制作一些和红色文化相关的宣传片,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传播,让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能够在社会中引起较大的反响,让更多的人慕名而来接受红色教育。

  五、结语

  红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其开发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资源所在地地方政府应本着积极而科学的态度,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理念,因地制宜,坚持保护基础上的创新开发、综合开发、系统开发,让资源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得以充分释放,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的转换,使之成为助推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强劲动力和新型产业支撑,这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和《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的战略选择,更是区域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之,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支持之下,川陕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升级开发与利用工作必然会稳步推进,从而为川陕革命老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一丝新的活力。

蜀ICP备19032490号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