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著

浅析川陕苏区地方武装

2019-11-06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  沈道全

  川陕苏区的地方武装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武装,也是一支为川陕苏区的建立乃至新中国成立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武装,更是一支川陕两省人民引以为豪的武装。本文着重从这支武装的建立、发展状况及历史功勋等方面做一些肤浅的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红军入川前川陕边区地方武装的建立及发展状况

  在阐述川陕苏区地方武装前,有必要对红军入川前夕,川陕边地区的地方武装概况做一个简要介绍。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川陕边地区,加之军阀连年混战和地方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榨,使得田园荒芜,民不聊生。正如当时民谣所说的那样:“穷人背上两把刀,租税重,利息高”、“穷人眼前三条路,投井、上吊、坐监牢”。残酷的社会现实,把武装暴动推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恰在这时,中共“八·七”会议又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加之部分原在上海、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工作的川陕籍共产党员,也相继回到本省,使川陕边地方武装斗争此伏彼起,迅速蔓延。先后爆发了数十次武装斗争,其中最主要的有:

  1、遂(宁)蓬(溪)起义。1929年6月,旷继勋①利用在军阀邓锡侯部第七混战旅担任代理旅长职务之便,与罗世文一道,组织第七混战旅3000余名官兵发动了著名的遂(宁)蓬(溪)起义,竖起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路军”的大旗,旷继勋任总指挥,罗世文任党代表。部队起义后一举攻占蓬溪县城,成立了蓬溪县苏维埃政府。随即又进入南部,解放了新政,建立了第二个苏维埃政权。

  2、广汉起义。1930年10月,刘连波、徐孟德、廖宗泽、曹荻秋等人又在国民党驻广汉的第28军第二混成旅举行起义,驻守县城的两个团1700余名士兵全部参加起义,还有少数教师和青年学生也投入到了起义行列,起义军很快占领了伪司令部、伪县政府。取得了预期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第一路军,徐孟德任司令员,刘连波任政治委员,同时建立了广汉县苏维埃政府。

  3、升(钟)保(城)暴动。继广汉起义后,1932年南部升保游击大队成立,张右铭任大队长,下辖三个游击中队,共200余人。同年10月,反动政府以升钟寺刁民抗捐抗粮为由,调动民团、保安队前来镇压。游击大队决定先发制敌,罗南辉、张右铭等带领一支游击队,乘其不备,冲进伪乡公所,缴获了全部枪支弹药。与此同时,覃文率另一路游击队包围了县保安队,一举解除了敌人武装。紧接着,保城农民也举行了暴动,一举占领了保城寺,与此同时,周边的皂角、柳树、双凤等地也相继暴动,革命风暴席卷整个升保地区。

  4、川东游击军的斗争。川东地区是党组织建立较早的地区,1923年王维舟②就在川东一带创办学校和组织地方武装,1928年万源固军坝柏杨庙和宣汉厂溪、官渡和铁矿坝等地就建立了农民自卫军。1929年夏,川东区党委决定首先在万源、宣汉地区举行起义,将上述各地的农民自卫军统一编为川东游击军第一路,李家俊任司令员,雷玉书任副司令员,拥有1000余人,枪300余支。与此同时,李光前、邓庭刚等在宣汉城西的王家场、明月场一带也组织了一支能独立作战的游击队。随着地方武装的不断建立,其游击区域也日益扩大。军阀刘存厚深感不安,随即以5个正规团和4个县的团防大队,计约10万人的兵力,把纵横100余里的游击根据地团团围困,进而层层进逼,步步为营,向游击区进击。川东游击军损失惨重,主要干部先后牺牲,第一次起义遂告失败。第一次武装起义失败后,川东军委决定重组游击军,先后派人到开江任市铺、广福场和梁山的虎城、太平场一带开办骨干训练班,培养干部,组织农民武装。1930年7月又将太平场一带的农民自卫军统编为川东游击军第3路,李光前③任司令员,王维舟任副司令员,人枪3000有余,下辖3个大队,游击军军威重振。由于立三路线的错误领导,川东游击军奉命去湘鄂西与红二军团会合。当部队进入石柱县境内时,遭军阀陈兰亭部包围,激战三昼夜后弹尽粮绝,第二次起义宣告失败。司令员李光前被捕后壮烈牺牲,少数队员分散突围后,返回梁山、达县、宣汉边境一带继续开展游击活动。王维舟同志调整了对敌斗争策略,游击军以梁山、达县、开江边境的百里槽地区为根据地,分散活动与梁山、宣汉、达县、开江、万源等县,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川东游击军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小块根据地和广大的游击区。

  此外,还有通南巴人民的抗捐、抗粮和“闹款”斗争、城固农民“吃大户,度春荒”斗争也是有声有色。

  二、红军入川后川陕苏区的地方武装的建立发展概况

  川陕苏区时期,是川陕边地方武装百花齐放时期,也是大显身手的时期。这一时期,原来保存下来的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壮大,如陕南陈浅伦领导的西乡农民武装,当红四方面军进驻上元观后,迅速改编为陕南第一游击大队。之后又将周边分散的游击组织集中,统一编为川陕边区游击队,下辖8个中队,共360多人④。1933年2月24日,又以陕边区游击队为基础,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29军,下辖3个团,共13个连,1个教导大队,共计2000余人,陈浅伦任军长,李艮任政治委员,这支部队在陕南很快开辟了面积达250平方公里的根据地和400多平方公里的游击区。川东游击军则根据四川省委“迅速动员一切力量,大力恢复和发展游击队群众组织,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再次将游击军进行整编。将宣汉西北地区的游击队编为第一支队,由冉南轩任支队长;宣汉东部地区的游击队编为第二支队,由王波任支队长;达县、梁山边境的游击队编为第三支队,由蒋群麟任支队长,全军2000余人。这支部队继续活动在川东地区,积极配合红四方面军的行动。

  随着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原来设有地方武装的地方,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地方武装。此时的地方武装已普及根据地的每一寸土地,其分布之广,人数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其名称主要有赤卫军、游击队、独立团、独立师等等。为使地方武装健康有序发展,《川陕省军区指挥部组织条例(草案)》和《西北军区赤卫军条例(草案)》对地方武装的组成、性质、任务等作了详细的规定。

  赤卫军,是川陕苏区最为广泛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不脱产的半军事性组织,一般由23岁以上的贫苦农民组成,由县军区指挥,按班、排、连、营、团编制,县设团或师。红军每解放一个地方,都要发动当地劳苦群众组建赤卫军。据载:苍溪县12个区,全县赤卫军约6000人;长胜县每区建立一个赤卫军营,每营500人等等,赤卫军组织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游击队则是全脱产的军事组织,受西北军区指挥部直接领导。由赤卫军、童子团、少先队等地方武装中的精干分子所组成,年龄一般不超过30岁。游击队的领导多由红军干部、战士兼任。川陕苏区的游击队组织也十分普遍,每个区乡皆有游击队营连组织机构,人员多少不定,如阆南县每区一个游击队营,约500人,全县14个区,游击队员约7000人;营山县每乡一个游击队连,每连20—60人不等,全县游击队员共约9000人。

  独立团则是由县军区指挥部直接组建和指挥的军事组织,由赤卫军和游击队中的精干分子组成,也在工农群众中招收,干部由县军区指挥部委派,武器由县军区调拨,按正规军建制,是苏区的地方红军。独立团随时服从军区指挥部调派,配合主力红军作战。据不完全统计,川陕苏区各县建立的县级独立团19个,共17000余人;独立营9个,3400余人。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川陕苏区妇女独立团。1933年反敌三路围攻中,为维护后方稳定和保障后勤供应,方面军总部组建了妇女独立营,但很快又解散了。1933年秋,随着营渠战役的胜利,苏区妇女纷纷参加红军,长赤、万源、长胜、江口、营山等县又相继组建了妇女独立营。1934年3月,方面军组建了妇女独立团,主要领导人是曾广澜(后为张琴秋)。下辖长赤县、万源县、长胜县、江口县、营山县、赤北县、苍溪县等六个妇女独立团和万源县妇女赤卫军连。随后,城口、嘉陵、巴中、赤江和陕南镇巴等县又组织了妇女武装,1935年春,又在旺苍县组建了妇女独立第二团,两个妇女独立团共约2000余人。“据统计,川陕苏区的妇女参加机关、部队、学校、工厂等,脱离生产的约在10000人以上,红军西征离开苏区过嘉陵江时,有8000余名妇女随军行动⑤。”

  独立师是各地群众组织建立的武装,如少年先锋独立师1400余人,由共青团川陕省委组建;工人独立师600余人,由省工会组建;川陕省独立师2000余人,由川陕省苏维埃组建;川陕省补充师4000余人,由川陕省苏将俘虏进行教育和改造后组建的武装,随时可分配到各部队参战。

  这里还有一支特殊武装不得不提,那就是任纬璋领导的“兵变武装”。任纬璋,绰号“任胡子”,四川南部人,裁缝出身,因打抱不平打死土劣,避难成都,投杨森部当兵,几经风云,晋升为旅长,受旷继勋起义影响,倾向革命,1932年在共产党员张逸民、李载薄等帮助下,秘密在南充、西冲、南部等地建立了200余人的“人民军”,后因泄密受杨森通缉,在张逸民等人帮助下,脱险转到南江,将部队改为“川北民众救国义勇军”,简称“川北民军”,部队很快发展到2000余人。当时军阀罗乃琼、刘汉雄都想改编任部,为摆脱两军夹击之困境,省委支持任部接受罗乃琼部将其改编为29军第3师川陕边防军的决定。任部得到补充后,被派去袭击驻南郑的陕军,途中得知红军已入川北,任纬璋立即挥师返回南江,率3000余众易旗举义,被红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一师”,共2个团,任纬璋任师长,政委刘杞,参谋长张逸民,政治部主任李载薄,这支部队在反“围剿”战场上打了很多漂亮仗。任纬璋为解放南江做出了贡献⑥。

  1934年夏,为了更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武装的领导和指挥,成立了川陕省游击总指挥部,周纯全任总指挥,下辖东南西北四路。东路游击队司令丁武选统辖万源、宣达、城口、红胜游击队;南路游击队司令***,统辖江口游击队、渠县、巴中、营山独立营;西路游击队司令袁克服,统辖广元、南江、恩阳、长赤游击队、红江独立营;北路游击队司令李隆兴,统辖赤北、、赤江独立营、总保卫局特务队。此时的地方武装已是一支机构健全、组织严密、任务明确、具有相当战斗力的武装力量,也是保卫和建设根据地的主力军。

  三、川陕苏区地方武装的历史功勋

  红军入川前夕,川陕边就建立了数十支地方武装,发动了数十次起义,这些起义虽然绝大部分最终都归于失败,但却给封建统治者和军阀以沉重打击,大长了人民志气,大灭了敌人威风,为日后党领导地方武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红军入川后,川陕苏区地方武装的历史功勋更是不可低估,主要表现在:

  1、川陕苏区地方武装是社会治安的维护者。川陕苏区处于白色包围之中,内外反革命分子随时寻机破坏捣乱,红军在前方打仗,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后方安全的重任便落到地方武装的肩上。首要任务就是防特锄奸,捉拿敌人侦探。地方武装与当地儿童团、少先队等在各地设卡,防止敌人破坏。1933年2月第一次收紧阵地到麻石场附近的哨卡处,3个商人模样的人要入进苏区,被站岗的团员拦住,天黑时3人强行通过,被赤卫军抓住,经审问,原来是敌人派来的探子⑦。其次是肃清地方反动,苏区的反动武装主要是地主恶霸抓住的难民团、“神团”、土匪等这伙反动武装,一旦敌人围攻到来,便在苏区后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33年10月以鲜店魏福堂为首沈尚清等组织的“扇子队”约2000余人,盘踞在蓬安的铜鼓寨上,装神弄鬼,练武操戈,杀气腾腾,向驻在附近的红军进犯。仪陇县苏调派营山、回龙、徐家等一带的游击队和阆南县的新政、鲜店等地的游击队配合红军,仅3天时间就攻下了敌军阵地——铜鼓寨,击毙民团扇匪1000余人,活捉100余人,少数残匪四处逃窜,从而稳定了整个川陕苏区的西南前哨阵地⑧。

  通江的反动武装“盖天党”,常在沙溪和洪口一带活动,先后暗杀区乡村干部40多人,烧毁民房数百间,抢劫民财无数,还狂妄叫嚣“打到王坪去,踏平总医院”。1934年8月赤北县委调沙溪、洪口、铁溪三个区的赤卫军,配合保卫局、总医院警卫营攻下土匪据点向阳寨,全歼了这股“盖天党”匪帮,击毙其匪首头目,保卫了苏区大后方和总医院的安全⑨。

  2、川陕苏区地方武装是支前主力军。支前工作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红军打到哪里,地方武装就把武器弹药送到哪里。从战场上转来,又抬伤员和战利品,同时还要为红军修桥筑路,确保重型武器和军事设施按时运往战场。宣达战役结束后,地方武装又组织了千人的运输队伍,把缴获的刘存厚兵工厂的上千吨军团物资从达县运到通江,来回一趟近300里。每人负重近百斤,日夜兼程,饿了吃口炒面,渴了喝口溪水,经过月余时间的苦战,终于完成任务。如1935年方面总部决定将总医院千余名伤病员由旺苍庙儿湾送往昭化地区。为了减轻伤员的痛苦和保证安全,地方武装和妇女独立团的运送人员一路小心翼翼,爬陡坡时,前面的人双膝跪地,用手抠住石缝,后面的人则双臂伸直,将担架高高举起,蹒跚地向上攀登。许多人脚底血泡连串,膝盖和手肘皮开肉绽,鲜血长流。就这样他们客服无数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

  3、是红军作战积极配合者,红四方面军每一次军事行动,都有地方武装的积极配合参与。1932年12月底,当红四方面军进入陕南上元观地后,川陕边游击队立即派人与方面军取得联系,并积极配合红军,于1933年12月25日成立了以陈浅伦为主席、刘绪金、张正方为正副主席的马儿岩苏维埃政府,管辖6个村苏政府⑩。1933年,德胜、兰草、元山等地的赤卫军和游击队先后配合红33团,夜袭“寿南寨”,歼冷白云两个营;在德胜山水司坟歼敌李炜如部1500余人。5月底,赤江县赤卫军一个连约110人,配合红33团在鸡子顶击退曾南夫部一个团的数次进攻,并在反攻时活捉该团团长和3个连长及以上数十名敌军11。

  1933年冬红九军80团一个排奉命驻守从南充通往营、渠、仪三县的必经之路——燕山寨,以阻击敌杨森第四路“剿匪”军的进攻。营山新明、蓬安扎实、白杨、周口一带的游击队500余人,奉命与红军一道御敌。战斗从10月18日打响,红军战士与游击队员利用有利地形,坚守山寨三天三夜,给敌以迎头痛击,掩护了蓬安红军主力部队的安全转移12。

  当获悉四方面军宣达战役的作战意图和兵力部署后,川东游击军集中兵力,调整部署,配合红军作战,即以第一、二支队部署于宣汉、万源之间,将第三支队部署在达县的北山场、罗江口及宣汉的王家场、老君场一带,与方面军一道对敌刘存厚形成夹击之势。随着红四方面军左中右三路的出动,川东游击军再次调整部署,组成西中东三条战线,配合红四方面军截击敌人。西路游击军迅速占领罗江口等地,截断敌东逃之路,为红三十军夺取达县城创造了条件。达县解放后,西路游击军积极维护地方治安,筹备建立苏维埃政权。中路游击军积极配合红九军解放宣汉城;东路游击军配合红29军25师73团向南坝发起进攻,最终夺取了宣达战役的最后胜利。

  江口县独立团三个营随红军参加营渠战役,攻打杨家寨和三汇镇,然后转攻达县铁山、复兴场。敌立路围攻开始后,分编到各部队,坚守红灵台、泥龙庙、镇龙观,再支援万源保卫战,时进时退,走遍整个苏区,有人叫他们“土红军”,可打硬仗,跑起路来并不示弱13。再如,仪陇、长胜两县20个营的赤卫军和游击队参加战斗人数前后约40000余人次,大小战斗近百次,其中配合红军作战39次,两年共计歼敌4800多人,缴枪炮7300多件,各种弹药130000多发14。

  4、是红军兵源补充的源泉,不断充实红军主力部队,壮大红军力量,这是当时战争的需要,也是穷人保卫自己胜利果实的需要。因此,在川陕苏区随处可见父送子、妻送郎当红军的感人场面。红军入川不久,通江瓦室铺杨德玉就率领少先队员450人参加红军,开创了地方武装集体参加红军的先河。随后又有川东游击军3个师19个团共1万余人和妇女独立团2个团共2000人成建制的编入红四方面军的序列。红四方面军入川时仅4个师,3万余人,木门军事会议决定将师扩充为军,但师团编制很不健全,不少是虚设的空架子。如四军仅8个团、9军实有6个团、30军实有8个团、31军实有7个团。三次进攻战役后,四个军除31军缺一个团外,其余各军都按三三建制补齐,共12个师35个团,共7万余人,所补充的兵力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川陕苏区的地方武装。后来又将川东游击军改编为33军,辖3个师,至此,方面军已达5个军,15个师,共计8万余人,地方武装除陆续补充主力红军外,还有15000余人的脱产武装和近百万的不脱产武装,据不完全统计,川陕苏区先后有12万人先后参加红军,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

  综上所述,川陕苏区的地方武装则是川陕省委和红四方面军组织和动员群众支援革命战争,参加革命战争的伟大实践,党和政府通过各种地方武装的形式,把苏区人民群众最大限度的团结在苏维埃是旗帜下,其发动群众之深入,动员群众之广泛,都是史无前例的。遍布苏区各地的地方武装就像一张巨大的天罗地网,把四川军阀和地方反动统治阶级包围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托起了川陕苏区巩固和发展的一片南天。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川陕苏区地方武装的建立与发展既是对毛泽东人民战争军事思想最好的运用,更是对全民皆兵思想最全面的展现和最完美的诠释。川陕苏区地方武装与红四方面军协同作战,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开创了一个拥有23个县和1个特别市、纵横四五百里,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达500余万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苏区地方武装的历史功勋将与川陕苏区同辉,永远彪炳史册。

蜀ICP备19032490号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