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教育

观点:非遗“活”起来才能“火”起来

2019-12-13  经济日报  杨朝清
  洗面桶、豆腐桶、老饭桶……昔日百姓生活中常见的木制用品,巧匠以精妙的设计、精湛的技艺,将传统工艺发挥到极致。近日,由宁波“箍桶匠”鲍明沛创作的《箍桶记》突出重围,获评我国民间文艺界最高奖项“山花奖”。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拥有一技之长的匠人不仅饿不死,还可能生活得比普通人好一些。伴随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在批量制造商品的冲击下,箍桶与其他手艺一样,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不少手艺人纷纷转行,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近年来,“非遗热”兴起,既是一种机遇,也是挑战。某些非遗项目由于缺乏“时代感”,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情感、审美等精神文化层面需求,导致作品不受市场重视;有些手艺人则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通过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实现“完美相遇”,激活了非遗传承。比如,《箍桶记》将箍桶技术与经典越剧《九斤姑娘》融合,让老百姓的生活用品拥有了文化品位与格调、审美与情趣。通过手艺人匠心独运的创新,看似平常的木桶实现了“凤凰涅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抽象的符号功能。

  “箍桶匠获大奖”犹如一面镜子,为非遗传承指明了方向。面对市场的大浪淘沙,手艺人不能自弹自唱、孤芳自赏,而要主动拥抱市场。手艺人不断调试、丰富与提升自己,缩短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对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才可能让非遗“活”起来,进而“火”起来。
蜀ICP备19032490号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