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创新模式讲好红色故事

2021-01-06  巴中日报  

  凝聚星星之火 传承红军精神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创新模式讲好红色故事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

  巴中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当年有12万人参加红军,有4.8万多人英勇牺牲,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巴中红色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丰富多样,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最大的红军碑林……这些红色资源和它们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已经融入城市血脉,成为城市基因,是巴中宝贵的红色家底和精神财富。

  近年来,作为我市最大的红色专题馆,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立足川陕苏区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开展红色教育,传播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军精神,切实发挥了“红色基因库”的“供能”“供血”作用。

书写石刻标语

  公共服务多元化,群众体验感升级

  博物馆、纪念馆属于公共开放平台,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窗口,承载着社会服务职能。“讲好红色故事,就要在我们最想讲的和受众最想听的之间找准契合点,寻求最大公约数,释放最大能量。”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馆长周璇说。

  如何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精神与故事?“我们一直在革命文物研究上下功夫。”周璇介绍,近年来,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科学实施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完成“两馆”新馆陈列布展工程可研初审;推进川陕苏区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项目、革命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编报;全面普查3万余件馆藏文物资料,建立大数据平台,完善配套设施;前往鄂豫皖苏区博物馆、西路军纪念馆征集文物史料,丰富新馆陈列布展内涵。

  在史料展示方面,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深入研究红四方面军及川陕苏区历史,策划编研《红军故事AR连环画》两套,编纂《川陕革命根据地简史》《红四方面军人物大全》《巾帼英豪》等革命史籍100余部,编印《悲壮的历程》《血染的道路》《革命理想高于天》等党性教育专题教材50余篇。

  讲解员喻婷两次被抽调到北京参与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大型展览讲解,获中宣部表扬肯定;讲解员陈音竹在首届四川省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中荣获“专业组金牌讲解员”……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以来,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便十分重视讲解员素质提升,以“五好讲解员”为标准,大力培塑红色文化代言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确保每名馆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礼仪接待、讲解服务、陈列展览专题培训。通过以赛代训,举办“红色故事”讲述大赛,参加全国、省、市各类赛事,参与全市大型活动志愿服务,持续提升形象气质、内在素养。

  革命文物和历史资料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谈起博物馆在保护文物方面所做的工作时,周璇说:“在搜集上下功夫,利用一切资源抢救性征集革命文物资料。”10月23日,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终身名誉馆长张崇鱼收集名人名家手迹移交捐赠仪式举行。据了解,此次涉及的物品共计5147件,无偿捐赠给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和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收藏。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讲好新时代的红色故事,就是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周璇介绍,随着人们对知识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走进博物馆已不再是到此一游、走马观花式参观,而是借此获取知识、了解历史。这就要求博物馆突出政治站位、人文涵养、专业水准的同时输出的内容是优质的、高效的。

荣誉证书

  用好互联网平台,让文物“活”起来

  一个个红色故事,既是一扇历史的窗户,它可以让人近距离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也是一粒种子,让人产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各行业带来了加速度,也成为推动文博行业的重要引擎。在“互联网+”的今天,如何让红色故事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周璇介绍,面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层次的参观者,用多种形式讲红色故事,提高生动性、形象性和可感悟性,提高吸引力、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聆听一段红色故事,走进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光。每一段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无声的力量……”自2019年2月22日起,每周五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推出的音频专栏节目《红色故事汇》准时在荔枝、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线。今年上半年,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弘扬革命精神讲好红色故事”被四川省博物馆学会评为2019年度四川省优秀文博教育案例。

  截至目前《红色故事汇》已经做了86期,最近一期节目是由市文化馆副馆长杨柳讲述李先念与其母亲的故事,再现了两块银元里的慈母亲情。1931年10月,在苏维埃陂安南县“扩红”大会上,时任县委书记的李先念率领300名青年参加红军,得知儿子参加红军即将要远行,李先念的母亲急忙赶来见儿子一面,可这时部队已经出发。老人失望的爬上山顶,望着远行的队伍,久久不肯离去。从这天起,部队的行踪、战争的胜败、儿子的安危,无时无刻不牵动着母亲的心。1932年8月,乡亲们说李先念带领红军打回来了,正在冯寿二地区与敌作战,李先念的母亲听说后,急忙带上家里全部积蓄——两块银元,不顾个人安危,赶了几十里路跑到战场上看望日思夜想的儿子。

  一期优秀的音频作品的产生,除了讲述人反复琢磨、精心录制之外,每一期的策划和后期的试听打磨也不可或缺。打开《红色故事汇》节目,记者发现80多期节目的讲述人有的是红军后代,有的是学生、有的是全国金牌讲解员……“借智借力讲大家爱听的故事是我们做这个音频节目的初衷。”周璇介绍,从前期的文稿撰写和资料搜集,到进一步的具体内容修订和完善,再到后期配乐、修音等环节都由馆内工作人员完成,力求以叙述方式,向听众们全面而生动地讲述红色故事。

  周璇说,讲述人都是通过邀请函,自愿加入“红色故事汇”讲述志愿队,目前节目已经排到了明年。在内容的选取上,为了保证节目政治性和趣味性能够相平衡,既不呆板,又保有文化核心,馆内工作人员在对于红色文化故事的选择上反复斟酌,动足了脑筋。

  “自2018年以来,我馆接连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建设了网站,不断满足大众多样化需求。”周璇介绍,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博物馆联合巴中电台在晚高峰7点交通频道播报红色故事。同时,推出博物馆、纪念馆线上VR语音全景展览和网上展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体验纺线

  创红色文化精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1月5日至6日在广安市举行的四川省红色旅游文创产品大赛,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推选的“纪念文件夹”和“巴文化马克杯”2件旅游文创产品获得铜奖。“不断拓展革命文物的利用途径,深挖革命文物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通过创意设计将红色文物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趣味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开发革命文物创意产品,才能让红色文物真正发挥出它的社会效益,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周璇介绍。

  如何贴近时代需求与特色,如何持续发力打造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精品是连接和沟通博物馆与观众的纽带和桥梁,更是让博物馆“活”起来的关键所在。

  5月17日,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在蓝湾国际广场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在主题展览区,《碧血绘丹青——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美术作品展》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140余幅红军美术作品,报头、刊面、货币、传单、证件、炮弹等实物细节素材的展现,对川陕苏区时期政权建设、法令制度、经济建设、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进行了完美再现。

  “我们一直坚持守正创新,致力于打造寓教于乐、寓教于思、寓教于学的红色文化精品。”周璇介绍,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还策划推出了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展、川陕苏区美术作品展,联合四川博物院推出“川陕奇迹”文物图片展,引进武汉旧址纪念馆“那些年、那年人、那些事”连环画展等,把流动博物馆送到群众家门口,让红色文化走进百姓。截至目前,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讲解接待党性教育、研学教育、未成年人教育等100万人次,讲解1000余场。

文创产品

  加强馆际交流合作,提高藏品展示利用率,让文物活起来,是新时期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一大特色。“革命类纪念馆大多是中国革命斗争史在各地区不同时段、不同内容的具体展示与表现,内容上许多是相互关联的。馆际交流互动,联合办展是完全可行的。通过馆藏文物共享,研究成果互用,充分利用各馆的优势资源,达到互通有无、高效利用的目的。”周璇介绍。

  同时,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大力推行教育基地建设,先后获得四川省“金熊猫奖”和“四川十大研学旅行目的地”;与中央直属机关党校、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大巴山干部学院等100余家单位达成合作共建协议,共同推进革命文化传承,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锤炼、大学生思政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参加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峰会、成渝地区红色场馆合作座谈会等加强学习交流。

展厅

蜀ICP备19032490号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