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网站公告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

2021-03-17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  

  (2021年—2025年)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全市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五年,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和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以下简称两馆)向国家一级博物馆迈进、全面提升业务水平的关键五年。为更好地服务观众和社会,进一步提升两馆的综合水平,有计划地推进博物馆(纪念馆)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文物局、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有关文物、文化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相关意见,结合本馆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分析

  (一)基本情况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和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是传承弘扬以川陕苏区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文化设施,系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所属的副县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始建于1951年,前身为巴中县人民文化博物馆,1961年更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纪念馆,1979年3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易为现名,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书馆名。是收藏、研究、展示、宣传、交流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历史文物的综合性博物馆,同时肩负巴中市博物馆的职能。占地面积16032.78平方米,建筑面积4707平方米,现存馆藏文物2万余件。年均接待游客100万人次。

  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建于1993年,是全面反映和缅怀红四方面军将士丰功伟绩的露天博物馆,占地200亩,现有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纪念碑长廊、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红军魂雕塑、红色组雕等景观17处。馆区内共嵌单碑4580块、红军烈士名录13.8万人,共征集中央首长、高级将领题词500余件,红军将士捐献纪念物品1万余件,年均接待游客100万人次。

  (二) “十三五”发展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两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与指示批示精神,全体干部职工担当尽责、凝心聚力、守正创新,推动两馆文博事业取得显著成绩。管理制度日臻完善,馆区环境全面提升,阵地建设充分发力,项目工程系统推进,文物安全不断强化,文物保护稳扎稳打,藏品管理务实开展,临时展览精彩纷呈,社会教育亮点频现,宣传矩阵初步形成,编研出版推陈出新,文创研发创新出彩,公共服务持续优化,馆际交流成果喜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十三五荣耀收官”,更为“十四五”两馆文博工作开局落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 面临的机遇

  1.1政策环境前所未有。近年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博物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 年)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文件)等一系列支持文化建设和博物馆发展以及红色文化传承的政策措施,提出了有关文化发展、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要求。今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一文中,更是明确提出了加大对瑞金中央苏区旧址、古田会议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等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修缮力度,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1.2红色资源丰富厚重。巴中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红军之乡"的美称,两馆作为弘扬传承红色文化的代表性场馆,共计文物资料3万余件,珍贵文物达2511件(套)(其中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86件(套),三级文物2314件;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一级文物4件(套),二级文物29件(套),三级文物67件(套))。红色馆藏文物精美,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红色历史底蕴深厚,正好契合了国家当前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政策走向。

  1.3社会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群众对博物馆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热门的旅游休闲方式之一。特别是对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和“四史”学习教育的迫切需求,这为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提供了良好机遇。

  2.存在的问题

  2.1专业人才极度匮乏。随着博物馆社会效益的日渐提升,观众量、业务量与日俱增,专业人员捉襟见肘的问题较为突出,两馆专业人才结构单一,特别是陈列展览、文物保护、学术研究、社会教育、安全管理等专业人才匮乏,且聘用人员较多,流动性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馆内业务的高效开展。

  2.2文物保护利用力度不够。近年来,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和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先后实施了库房专用设施设备采购安装、库房恒温恒湿环境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文物存放空间有限,文物保护科技含量不高。

  2.3新馆陈列布展推进缓慢。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新馆展陈文本大纲已完成,并送上级相关部门审定,即将进行陈列布展。但由于主体建筑未移交、经费的缺乏等使得布展工作困难重重,进度缓慢。

  二、主要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四川省委省政府、巴中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博物馆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传承弘扬革命文化、推动革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导向的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引,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提供积极健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2.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遵循公共文化工作的基本规律,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方式,加强学术研究,建设人才队伍,创新开展文物保护利用,拓展展陈形式和内容,实现两馆资源与社会公众文化需求的深度对接。

  3.坚持协调均衡的原则。以“博物馆+”推动博物馆与教育、艺术、旅游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在文化传播上,打破地域界限,推动红色文化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均衡传播,填补乡村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缺失。

  4.坚持开放合作的原则。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深入开展与国内文博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各地一流的文化艺术展览。进一步强化与各大博物馆的深度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大力推动巴中红色文化走出去,讲好巴中故事,传播巴中声音,展示巴中良好形象。

  5.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扩大文博产品的有效供给,打造文化惠民服务特色品牌。不断完善文化服务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开展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六进”活动,坚持社会力量参与、监督,红色文化场馆资源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总体目标

  未来五年,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和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的发展思路:融入并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局,落实市委关于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指示精神。将文物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努力打造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博物馆文化品牌;建立健全能够体现川陕苏区红色历史文化特色的藏品体系;全面提升两馆文物保护和研究水平,使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和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成为留存文明记忆的“全息视窗”、呈现文化魅力的“超级链接”和红色文化交流的“社交网络”。全力以赴向国家一级博物馆迈进。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

  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党建工作,抓好党史学习教育。确保政治安全,加强两馆意识形态主阵地建设,积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作用。围绕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配合国家重大战略和活动,结合建党、建军、建国、抗战胜利、国家公祭等重要活动做好主题展览的策划组织工作,扮演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二)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持续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严格按照各功能区块科学布局的要求,对馆内公共空间进行梳理规划和综合利用。以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馆区环境持续优化、数字化网络服务、便民化人文关怀等建设为重点,推进两馆行政办公、餐饮娱乐、互动体验、休闲旅游、物品寄存、多功能演播等相关设施设备配套完善。

  (三)聚焦重点项目提质

  持续以项目为支点,拟实施一批、申报一批,推动两馆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紧抓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文件,积极向中央、省上争取项目支持。重点实施新馆陈列布展项目、石质文物保护项目、馆藏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申报碑林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两馆文物数字化保护工程、碑林文物库房恒温恒湿项目、川博一二级石质文物本体保护项目。通过实施、申报项目,力争在“十四五”内实现两馆新馆陈列布展顺利收官,两馆文物储藏环境、保护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四)建立体系化馆藏

  全面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树立专业化收藏理念,强化党史、新中国史、红四方面军历史等相关文物征集。完善藏品档案数据库建设,建立健全两馆藏品信息化管理体系,确保藏品档案信息齐全、资料翔实、内容准确,真正做到“鉴定明确,编目详明、保管妥善、制度健全、查用方便”,逐步建立反映川陕苏区发展历程的体系化馆藏。

  (五)提高学术话语权

  坚持“学术立馆”的科研工作理念,推进研究型博物馆建设。强化学术研究组织领导和队伍构建,推动学术委员会建设,组织领导两馆学术研究工作,促进科研工作规范化。每年确定1-2个科研课题,主动争取省级、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立项,逐步提高学术话语自主权。深化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积极参加周边沿线红色文化相关等学术研讨会;定期聘请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实现学术资源共融共通。坚持精品出版方针,编辑出版馆藏文物系列研究书籍,系统整理红色史料。每年争取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水平。

  (六)推动信息化建设

  全面推动博物馆(纪念馆)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实施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工程,加强藏品数字化保存,推进藏品资源网络共享,实现观众流量实时监测,门票、活动预约预定等线上服务,提升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的全面运用。加强网站、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管理维护,制定两馆年度外宣计划,认识各自媒体平台的个体优势,明确建设重点,研究受众群体的心理需求,丰富内容生产和表达形式,从技术、内容和形式多方面提升宣传品质。力争在五年内实现资源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和服务网络化。

  (七)打造立体化展览体系

  以“全国精品陈列”为标准和目标,积极承办和主办展览,加强策展能力建设,牢牢把握以文物为载体,以高科技为手段,突出互动体验与观展感悟,争取在五年内入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不定期举办临时展览,每年策划4-5个与时代热点相符合、与本馆宗旨相适应、突出藏品特色的专题展览。按照“不求所藏,但求所展,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工作理念,强化与全国各地文博、文化、科研单位等交流合作,整合资源,增加展览多样性,满足不同观众差异化需求,形成以基本陈列为基础、专题展览为骨干、临时展览为支撑的立体化展览体系。

  (八)提升社会服务效能

  以提升服务质量为核心,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工作思路,完善、细化各项开放管理制度,实现开放管理精细化、制度化、标准化。做好讲解人员、社教人员的招聘和管理工作,建立长效、稳定的讲解员考核激励机制。推动志愿服务队伍组建工作,充分利用志愿者团队的力量,为馆内各项工作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以“小小讲解员”培训为主抓手,大力推行未成年人思政教育。以中华传统节日、建党建军等重要纪念日或节庆点为主题,配合展览或围绕红色文化策划实施系列专题公益讲座、社教活动。以青少年问卷调查为指南,积极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和特色研学课程,打造具有个性化、针对性的研学游品牌。积极拓展社教活动外围,与学校、社区、军营合作开展活动,开展流动博物馆进军营、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努力实现文博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服务均等化。

  (九)增强文旅产品供给能力

  依托独特资源禀赋,围绕市委市政府将文旅康养作为我市第一产业的战略部署,积极融入“三市两地一枢纽”建设,推动巴蜀文化旅游、巴中红色旅游步入新台阶。以红色场馆联盟、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红色旅游联盟、全国红色文创联盟为平台和契机,串联重庆、陕西、巴中、达州、广元、绵阳等城市,协同做优沿线红色文化旅游带。深度挖掘巴中文旅资源,引入社会力量,创新文创开发、运营、管理模式,优化和调整文创产品结构,扩大品类范围,进一步将文化产品融入生产生活,打造IP授权、IP联名文创,配合临时展览研发主题文创,组织举办红色文创设计大赛,推动两馆文创跨界破圈。 完善文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加大干部职工培养力度,拓宽人才汇集机制,推行与高校、科研单位、文博单位的联合培养模式,设立创新岗、流动岗,定期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实行绩效工资灵活分配,落实解决高知人才工作津贴,调动人才吸引力和职工积极性。

  四、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以《博物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新颁布、修改的有关文博事业发展,红色文化传承的相关政策法令为准绳,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根据博物馆、纪念馆的发展需求,完善两馆各项管理制度,为博物馆、纪念馆业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安全保障

  严格落实“预防为主,确保重点,打击敌人,保障安全”的方针,树立“安全工作无止境,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工作目标。强化安保责任意识,完善安保设施设备,加大新兴技术投入,建立将技防、物防、人防三者有机结合的安全保卫体系。

  (四)组织保障

  健全完善权责明确、统筹有力的博物馆领导班子。进一步规范各业务科室职责范围和人员配置,确保各项工作开展组织有序。

  (四)经费保障

  紧跟时代政策走向,多渠道筹划资金来源。最大限度地争取中央、省、市财政对两馆的经费投入。合理规划免开资金调拨、使用,加强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做好项目审计工作。

  (五)人才保障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博物馆工作的实际需求,积极向上级争取名额,通过岗位培训和人才引进相结合,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博人才队伍。加强学术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文物保护、藏品管理等后备人才的培养,增强两馆发展后劲,培养核心竞争力。

  (六)舆论保障

  持续加大两馆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博物馆、纪念馆开放氛围,避免出现任何信访问题。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各类宣传手段,加强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活动等的宣传推介,打造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学习知识型、艺术观赏型、休闲娱乐型的高质量、好口碑博物馆、纪念馆。

蜀ICP备19032490号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