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四川省文物局召开学习贯彻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

2022-08-02  四川省文物局  

  2022年7月28日下午,四川省文物局召开座谈会,专题学习贯彻7月2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毅主持会议。

  会议以电视电话形式举行,我省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代表及先进个人,成都、巴中、泸州等市(州)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同志和省文物局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三苏祠博物馆、甘孜州民族博物馆等高校和文博单位有关文博专家分别在主会场或以电视电话形式就学习贯彻本次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谈了感想和打算。

  王毅通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重点文物工作情况及成就,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直接指导和关心支持下,全省文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守正创新、担当作为,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等方面的工作乘势而上,均取得可喜成绩。

  王毅强调,此次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是在全党全国迎接党的二十大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规格高、方向清、影响大,明确了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战略地位、重要意义,以及方法路径,对新形势下文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全省文物系统要持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作出的“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指示精神,按照7月2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要求,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传承中华文化、巴蜀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助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推动治蜀兴川作出积极贡献。

  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濮新、李蓓,省直文博单位班子成员,省文物局机关全体同志参加会议。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表示,结合四川文物考古工作,贯彻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一是要从八个方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历史自觉和文化情怀,认识党中央对于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增强考古队伍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二是要坚持全面加强党对新时代文物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三是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文物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在文物战线上引导专业技术队伍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唐飞院长表示,会后将组织单位职工,系统学习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精神上来。并对标中央决策部署和我省具体安排,明确目标任务和路径,在八个方面下功夫,抓好任务落实,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唐院长对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重点工作提出以下四点:一是围绕建设国家一流考古机构,抓好科研队伍高质量建设。除做大省考古院外,谋划三星堆考古与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的发改委立项建设工作,布局石窟寺研究院分院的基础科研队伍和基地建设;逐步夯实三星堆研究院,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院的编制和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二是请求政策支持,落实考古院及三星堆、皮洛、江口、城坝等考古工作站的基本运转经费的省级财政保障,做好遗址的文物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推动考古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升乐山大佛遗产地保护能力,更好展现中华文明魅力风采。三是要加强考古及历史研究能力,在提高文物科技创新和研究阐释能力上下功夫。做好科技创新的设施设备建设和多学科队伍组织,加大科技考古的投入,建设区域考古科学实验室。联合国际一流实验室和科研机构联合攻关世界遗产保护难题,扩大考古和遗产保护的话语权和世界影响力。四是加强考古的多学科协同,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中的巴蜀文明进程研究、皮洛遗址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考古、川渝石窟的佛教本土化演变研究等工作,加大对其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和国际传播的工作。努力践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四川做法。

  成都博物馆馆长任舸谈到,成都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以来,主要在学术研究、藏品保护、展览展示、博物馆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夯实根基、强化品牌塑造,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式,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和城市文化内涵,使得博物馆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中,成都博物馆将立足城市博物馆定位,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等重要批示,在完善藏品征集体系,展览品牌构建、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等方面潜心而为。任馆长具体谈到以下几点:一是构建具有城市博物馆特色的藏品征集体系,大格提升文物保护研究水平。系统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系列藏品征集,重点开展近现代名家书画精品征集工作,加强现当代艺术、传统工艺等专题收藏。同时,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博物馆的横向合作。高水平建设成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有机文物保护中心、展览策划研究中心和国际皮影木偶保护研究基地,提高研究水平,培育“立足西南,面向全国”的学术高地。二是推进展览品牌的塑造和实践,持续擦亮“辉煌成都”“多彩文明”“艺术典藏”三大特展系列品牌,构建文明互鉴、古今融合的成都文博形象展示与交流平台。“辉煌成都”系列展览重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巴蜀文明、天府文化的深厚底蕴,整合区域内文物资源,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内各门类、各专题博物馆的合作,原创策划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区域区文化特色的高品质特展,适时开展主题巡回展、交流展,助力提升成都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和旅游吸引力;“多彩文明”系列展览突出以文物展现文明交流互鉴,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都友好城市博物馆、国际知名博物馆的交流合作,让观众在家门口领略全球文化经典;“艺术典藏”系列展览主要遴选国际知名、影响深远和美誉度高的国内外馆藏古今艺术珍品,以经典艺术滋养城市文化发展,助力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三是强化学术研究和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博物馆的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与城市共生长的大都市博物馆。(1)构建科研成果产出和转化机制。建立以全国知名专家学者领衔,国家、省级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专业人才为骨干的学术委员会。以学术委员会为依托,建立学术考评机制,提高科研质量,将博物馆建成四川地区重要的科研成果产出和转化平台。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博物馆的横向合作,大幅提升文物保护研究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扩大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满足社会需求。完善策展人制度,深化原创性展览研究,加快博物馆科研成果转化为展览品牌,提升博物馆展览的品质和内涵。(2)强化博物馆城市文化中枢作用。积极发挥学术领军人才工作室、创新人才工作室、策展人工作室功用,面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和技术支持,着力构建“一核多点”的城市博物馆空间格局,拓展博物馆公共服务辐射范围,推进模块化展览向学校、社区及城市公共空间延展,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博物馆融媒体传播体系。(3)实施博物馆青年人才国际交流计划。通过国际博物馆组织和国家外专培训计划,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人才交流项目等,聚焦国际博物馆发展前沿,开阔视野,助力博物馆国际化建设。

  四川博物院院长韦荃谈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是推动文物事业发展的又一次重要指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文物工作者的亲切关怀,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折不扣地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深入学习领会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将其作为今后工作中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奋楫笃行,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在新时代文物工作中建功立业。一是将文物保护放在首位。利用先进科技支撑文物保护修复实践,不断强化文物修复和预防性保护水平。持续优化科技分析、文物保护、文物修复实践的过程链条,重点突破文物病害诊断、新型文物保护功能性材料和工艺、文物风险防控等关键技术。二是提升文物管理能力。健全藏品资产管理制度,改善文物库房条件,形成智慧化、高效能的藏品保存设施设备体系。加快文物数字化保护进程,整合利用现有数字化基础,建成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与管理平台,为文物保护和有效利用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提升文物价值的挖掘,整理和阐释能力。坚持学术引领,加强对馆藏文物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研究阐释,深入研究文物背后的中华文明历史,神曲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深入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名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展览,教育和文化创意资源。四是推动文物有效利用。围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创新展览展示方式,提高展陈质量,优化展览策划制作流程,以群众喜见的方式阐释文物背后的故事,滋养群众的精神生活。在“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的基础上,推出更多原创性主题展览,打造一批立得住、树得起、叫得响的展览品牌。通过联合办展、巡回展览、流动展览,网上展示等手段,提高文物展示利用水平。五是加强文物活化利用。积极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与传播方式创新,发展云展览、云教育,以全媒体形态、文创产品衍生转化等多种形式,突破空间限制,促进公众与博物馆之间情感和智力的链接,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深入推进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机制,丰富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覆盖,在完善设施、优化讲解、智慧导览、青少年研学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六是做好四川博物院新馆(总馆)建设准备工作。将新馆建设同省委省政府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的决策部署有机结合起来,对标“世界一流博物馆”,在做好新馆修建准备工作的同时,注重新馆发展的准备工作,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精进学术、展陈等各项专业能力,做好人才储备,让四川博物院新馆更多普及至全社会,努力让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获得感成色更足、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力量。

  宜宾市博物院研究馆员罗培红谈到,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的召开,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广大文物工作者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深入做好各项工作、推动文物事业更好发展,站在新起点。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本次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相关精神,宜宾市博物院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积极举办各种临展、特展,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争取建成川南展示中心。宜宾市博物院从2021年试运行到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开馆,除了四个基本陈列,已经举办了“永乐之城——宜宾汉宋文物展”“花开并蒂——巴蜀青铜文明特展”等临展。下一步,我们将准备和中国文物信息交流中心、国家博物馆合作在今明两年引进“大河文明展”“长江文化展”等特展;同时将利用节假日期间,举办不同类型的主题展览,诠释基本陈列的展示内容;并利用宜博馆藏,打造出一个可用于巡展的精品展览,“走进来”和“引出去”相结合,在五年之内,形成一定的展览体系,力争建成川南展示中心。二是加强馆藏文物研究,开展科研工作。宜宾市博物院拥有馆藏上万件,我们将在逐步开展好文物修复工作的基础上,发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并利用“文物+科技”手段,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让观众能够轻松、愉悦地了解博物馆、了解历史,增强文化自信。三是积极开展地下文物调查工作。大力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等单位积极合作,展开对旧石器时代人类洞穴遗址和岷江流域下游的调查,力争建立起川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和找到先秦时期和僰人有关的遗迹遗物,为文化自信找到更多的历史和实物支撑。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建设文物保护中心,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围绕文博工作的发展推进培养多学科体系的人才团队,从根本上改变馆藏文物保护和修复人员的不足,并与相关文博科研机构合作,逐步建立起陶瓷器、青铜器、书画类文物修复保护体系,为建成区域展示、考古、文物保护中心,国家一级博物馆而不懈奋斗。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表示,下一步对古蜀文化的研究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推进:首先,要坚持保护第一,全面加强对金沙遗址和馆藏文物的保护和管理,这既是做好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加强遗址和文物价值研究阐释、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的前提和基础。组织完成好正在进行的国家文物局“金沙遗址祭祀区核心保护区保护修缮前期勘察项目”以及金沙遗址土遗址标本库房建设,持续推动土遗址赋存环境监测、病害现状调查、骨角质文物加固保护、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等工作,实现祭祀区核心保护区重点区域的24小时监测,深化金沙遗址博物馆馆藏文物全流程管理系统,有效保障大遗址和馆藏文物的安全,切实守护好传承好历史文脉,也为三星堆—金沙的申遗工作夯实基础。其次,要进一步开拓思维,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继续做好金沙遗址考古成果和出土文物的研究阐释与展示。以陈列展览作为服务观众的主要载体,继续夯实金沙遗址博物馆5+1多元展示体系;结合智慧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探索陈列展示新理念,新方法与新技术;与省内外文博机构广泛合作,联合策展办展,打造更多有精彩故事、有精品文化的原创展览、巡迥展览及永不落幕的线上展览等服务供给,努力用时代的语言,讲好传统的故事,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精的高品质文化产品。比如金沙遗址博物馆最新结合三星堆考古新发现和金沙出土的贝类文物,联合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原创设计并制作了《神奇宝贝一奇妙的贝类世界》,本次展览创造性地将自然科普与人文历史相结合,利用沉浸式的参观体验,引领观众来到海洋深处,认识海贝的栖息环境,邂逅上百种姿态各异的贝类相关文物习性不同的贝类动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发现也为观众展开了一幅贝文化的历史画卷。本次展览是为契合暑期亲子出游的高峰,从版面设计、文字语言到展厅设计、社教活动,均围绕科普性和教育性进行策划。不同于以往如《金色记忆》《玉汇金沙》那样的宏观大视角,而是以贴合青少年兴趣的小选题,小切口实现了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览虽尚未开放,但已引起了业界和观众的高度关注,相信也一定能受到大家的喜爱,今后金沙遗址博物馆也还将继续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用优秀的展览、优秀的文化浸润人心、感染人心。未来还将继续配合四川省博物馆学会,组织开展好四川省年度陈列展览精品评审、加强展览策划设计等业务培训,推动全省陈列展览水平的整体提升。

  此外,金沙遗址博物馆要继续深化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开拓中外文物展览交流新路径、新方法,推动文明对话,促进交流互鉴。在省文物局的组织与指导下,具体落实好今年底为庆祝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在香港探知馆举办的《古蜀文明专题展》以及配合完成好明年9月在香港故宫博物馆的《凝望三星堆》特展,深入推进与港澳地区的合作交流;继续拓展古蜀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以国际化视野策划引进并组织好与英国V&A博物馆、秘鲁印加博物馆、国家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合作的世界精品文物展;结合三星堆最新考古发现成果,继续深化四川古蜀文明全球巡展计划,努力打造如《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这类具有国际影响的外展精品,提升古蜀文明的对外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第三,作为极富特色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和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我们还需继续践行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与保护性利用,在保护传承的同时激活遗址内涵元素,继续以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金饰”做为品牌核心,保护好、展示、传播好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精神文化标识;深入挖掘古蜀文明的精神根脉,以多元创新的展示形式、丰富多彩的展示手段、开放包容的展示视角,利用全媒体的传播路径,将城市交通枢纽纳入博物馆信息传播网,如在国内率先打造全国首趟“太阳神鸟”号金沙文化地铁专列、全国首架“金沙号”主题飞机和地铁艺术站点等,让满载古蜀文化标识与符号的多元载体,形成“移动的博物馆”新标识,使古代文明与现代艺术、当代生活紧密相连。同时,继续探索众筹众创展示传播新理念,最终聚合形成专题(遗址类)博物馆从室内到室外、从单一到多元、从线下到线上、从立体到纵深的展览新形式,并且还要打破壁垒,拓宽边界,加强跨界融合、富有时代气息的展示传播体系,加强文旅融合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让文物和遗产活起来,为金沙遗址博物馆争创国家级专题(遗址类)博物馆创造条件。第四,做为一名古蜀文化和中国玉文化研究者,还将继续加强与省内外其他科研团队的广泛合作,以课题为抓手,并结合玉料材料鉴定与分析、产源地调查、高清微距拍摄、微痕观察、模拟实验等新方法、新视角,展开成都平原早期玉文化与中国其他区域玉器之间跨文化交流与影响的深入研究,以更广的学术视野、更高的观察维度,合力解读古蜀文明与中国其他区域文明之问的碰撞交流和多元融合,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更加生动、更加丰富的实物例证。王馆长表示,未来金沙遗址博物馆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要遵循和工作引领,努力发扬文博人的优良传统,继续拼搏奉献,新时代下新作为,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继续贡献自己一份绵薄的力量。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映福谈到,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新形势下建设考古学科方面有以下几点举措:一是坚定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得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要深化文明历史研究,提高创新和阐释能力,要让文物活起来,要深化文物的国际交流合作,增强文化国际影响力。二是在新时期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指示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的讲话精神,要对四川近年来所取得的考古、文博成绩进行总结,对成功的经验进行归纳提升,并成为可以大范围推广实施的措施,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深入总结成都博物馆、三星堆考古工作的成功经验。成都博物馆的成功对我国当前博物馆建设尤其具有参考意义,因为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近十年来新建的博物馆占比相当大,因此,成都博物馆的成功应该对省内、全国的新馆建设具有极大的参考、指导意义。四川在三星堆考古工作所取得巨大成功早已享誉世界。作为文博工作者,特别是文博事业发展的谋划者,更应该总结其背后的原因。四是要着眼未来,打好基础,构建好学科发展的学术平台。现在,全国文博界已经开始打破原有的隔离,探索构建校地的学术平台,中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有100万年的人类史,5千年的文明史,文化遗产的丰富程度举世无双,因此,四川大学正在着力构建所括文、理、工、医在内的“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既服务于考古人才培育,也可以支持四川、西南地区,甚至于世界的考古学发展。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雷玉华谈到,高校是培养研究人才最重要的场所,也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古迹、文物是记录人类历史最忠实的实证资料,中原与周围民族、中原周围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与交融的证据,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形成。作为高校,在发挥考古、古迹、文物、古籍等在实证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充分发挥考古、古迹、文物、古籍等实证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成果在高校“三全育人”中的作用。考古研究证明,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旧的民族不断消融,新的民族不断出现,中国始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考古经过一百年研究,用古迹、文物、古籍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就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与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铸就了今天伟大的中华民族。民族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重要的阵地,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可以应用考古、古迹、文物、古籍等在实证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成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将考古、古迹、文物、古籍等实证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以中国为主要区域,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高校可以充分运用考古、古迹、文物、古籍等在实证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成果,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的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在新学科规化与建设中深化以实证方式研究中华文明从满天星斗式多元起源,到皓月当空的多元一体国家的形成过程,以考古、古迹、文物、古籍实证为线索,从理论、方法、个案三个维度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三是充分利用考古、古迹、文物、古籍等在实证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成果,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环境育人的重要体现,将考古、古迹、文物、古籍等在实证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内容作为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三全育人的重要措施。

  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谈到,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其中考察了三苏祠,习近平总书记了解了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和道路,推动家教家风建设等作了重要讲话。其中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这句话从国家层面、政治层面、历史层面、文化层面道出了三苏祠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道出了“三苏”崇高的历史文化地位和深厚的当代价值,这既是对三苏祠和三苏的肯定,也是对三苏祠的发展提出的更高目标和要求,更是对中华文化的敬畏和自信。7月2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通过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特别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的讲话精神,加深了对文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加了做好文物工作的自觉。陈馆长结合三苏祠实际,就如何进一步加强三苏祠的保护利用作了如下汇报。一是以更宽的视野确立三苏祠的“位”。三苏祠已不仅仅是苏家祠堂、眉山地标,这个小小的百亩祠堂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蕴含了巨大的价值与潜力,我们要以更强的历史自觉,把三苏祠放在中华文化的背景去审视,把“三苏”放在民族自信的道路上去标识,从三苏祠打开一扇通往中华文化的大门,从“三苏”找到作为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有的志气、骨气、底气。三苏祠是千年历史的沉淀,更应该成为当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面大旗。力争在近五年的时间把三苏祠建成国家一级博物馆,大力推进5A景区建设,再用十年的时间,即在苏东坡诞辰千年之际,把三苏祠建成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为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贡献眉山经验。二是以更大的投入保护三苏祠的“形”。三苏祠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期得到国省市的大力支持。要以更真诚的尊重、更大的投入和更精心的呵护。要拓展三苏祠外围空间,解决三苏祠停车难、进入难的问题,建设学术报告厅、专题图书馆等,舒缓三苏祠的生存空间,强化三苏祠的功能。要高标准做好16处古建筑及馆藏文物、名木古树的日常养护、维护。要按照川西古典园林的特点,对三苏祠园林景观进行优化提升。要加强对馆藏文物及古籍善本保护的科技投入,建设文物修复室、研究室,购置相关检测及修复设施设备;对古建筑及馆藏文物(藏品)、古籍善本进行数字化扫描,建立完备的数字档案。要持续征集文物和藏品,丰富博物馆馆藏。三是以更深的研究丰富三苏祠的“神”。要按照总书记的讲话和全国文物工作会的要求,深化研究,创新阐释。要明确今后研究三苏文化的方向和重点:家教家风、家国情怀、治国理政理念、民本思想、人文精神等,要讲清他们的宇宙观、自然观、社会观、道德观、廉洁观,讲清他们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讲清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与发展,以精深的研究成果展现三苏祠的博大,以丰满的阐释展现“中国有‘三苏’”的自信。四是以更广的渠道传播三苏祠的“名”。要以更高的站位推进三苏祠展陈改造提升工程,增强展陈的义理性和体验感。要立足眉山,以党员、干部、青少年为重点,以三苏祠为载体加强三苏文化特别家训家风教育。要建立三苏文化外宣全媒体阵营,打造全媒体产品;要推进品牌化输出,统一三苏文化IP形象和宣传语,作为城市形象统一推广;要创新文化出海方式,面向世界讲好三苏故事,实现从内容到产品到服务的全产业链输出。陈馆长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三苏祠博物馆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努力!

  甘孜州博物馆馆长汤勇谈到,在学习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后,博物馆全体干部职工倍受鼓舞、倍感振奋,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深入做好各项工作。汤馆长表示,甘孜州文物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但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和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影响,文物工作也受到了很多的制约。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下,甘孜州文博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甘孜州民族博物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立起来的,甘孜州民族博物馆作为宣传和展示甘孜州的窗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这样的契机,甘孜州博物馆紧密围绕中心工作和“十四五”规划目标、重点任务,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一是进一步提升馆藏文物保护水平,以科学的手段和合理的布局做好馆藏文物日常安保、日常监测工作,切实守护好传承好历史文脉。在深入挖掘文物背后故事的同时,做好研究文物价值阐释工作,用文物来讲好中国故事,以此来坚定民族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大团结,文化大繁荣;同时,努力推进文物资源内容数字化、传播智慧化、服务体验化,构建文物与相关领域共融共创、共生共享的行业发展体系。二是加强文博人才队伍建设,吸收扩大文物专家队伍,完善人才储备,加强基层地方文博人员专业培训,推动基层文博机构能力的建设,提高博物馆体系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博物馆内涵品质,完成博物馆展陈及内部设施设备提档升级的改造工作,营造一个更加良好参观学习环境,努力按照国家二级博物馆标准来建设甘孜州民族博物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为文物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三是根据本土文化特色,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带出去,策划有影响力的精品外展;广泛搭建文物跨区域合作平台,将其他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精品展引进来,打造、培育一批历史文物精神教育服务活动,指导甘孜州其他各县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坚持文旅融合发展,着力发掘打造代表区域文化特征的文创产品。

  泸州市文物局副局长冯健谈到,泸州是江城、酒城和红城,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均覆盖泸州。7月2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是一次具有里程牌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精神有许多新提法和新要求,包括文物工作方针,高屋建瓴,对推进新时代文物工作的事业发展格局形成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泸州有信心、有决心干好新时代的文物工作。围绕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泸州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能力建设。一是考古探源能力建设。神臂城遗址、酒窖池酒作坊遗址及长沱江流域文明是泸州独特的文物资源,我市将建立起与省考古研究院、成都市考古院以及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考古队伍联动机制,抓紧填补泸州段长江流域文明考古探源空白,进而推进泸州考古能力和队伍建设,打造市州级考古专业团队。二是活化阐释能力建设。推进考古成果、文物研究成果创新型转化,增强文物活化能力。加强文物社科原创研究,推动校地合作、馆际合作和区域文物联盟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内涵支撑,实现“以史资政”;建立成渝地区博物馆展陈联盟,汇集原创展陈作品库,丰富区域间群众文化生活,释放“以史育人”效果。三是事业保障能力建设。推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立法,参与城市有机更新,把文物保护管理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土地资源“先考古、后出让”,擦亮文物金名片;进一步理顺文物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大文物事业的资源要素投入,推进在泸高校建立文博学科,强化文物监管、考古和研究机构建设,做大做强文物事业;引进一批“择一事,终一生”扎根泸州、熟悉泸州的文物修复、装裱、展陈和考古工作者。冯局长表示,下一步,泸州将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考古突破。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增加泸州市考古研究所专业力量,强化城市考古和流域考古,推进考古研究,持续推进神臂城遗址考古,与合川钓鱼城联合申遗。二是博物馆建设。未来三年,泸州市将按照提升一批、备案一批、认定一批的安排,围绕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和特色行业,再增建20座博物馆,完善泸州博物馆行业发展体系。三是项目推进。推进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在泸加速落地;做强毛泽东四渡赤水文化传承带,深挖朱德在泸救民水火、护国讨袁思想内涵,让“朱毛思想”会师酒城,激发酒城儿女干事创业精神力量。四是夯实安全。始终将会议精神中提到的文物、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作为文物工作的底线、红线和生命线,落实主体责任,强化隐患整治,严肃文物执法,打击文物犯罪。最后,泸州文物工作要站位大格局,追求大境界,展示大作为和大担当,服务泸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泸州文物、文化、旅游工作做得更有亮色、更具特色、更加出色。

  巴中市文物局局长齐小莉谈到,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高规格召开全国文物工作会议,表彰文物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让广大一线文物工作者备受鼓舞。巴中市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抓好学习贯彻。一是及时传达学习,提升思想认识。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提出了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明确了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的目标和要求,为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提供了遵循、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巴中市文博系统将及时通过党组会、职工会、专题会、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传达学习会议精神,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强化使命担当,确保各项部署和要求入脑入心、落地落实。二是强化文物管理,扛牢主体责任。坚持党对新时代文物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主体责任,抓好《红军文物保护条例》《石窟保护条例》的宣传施行,牢牢守住文物安全底线。(1)摸清文物家底。立足巴中文物面宽量大、濒危文物众多的具体实际,将再次组织开展革命文物、石窟寺资源普查,建立全市文物信息库,加强对濒危、新发现、低级别、野外文物的跟踪管理。(2)推进项目实施。实施文物保护工程,科学编报一批革命文物、石窟寺、古建筑、古墓葬保护项目计划;加快推动南龛摩崖造像本体修缮、危岩体加固、数字化、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展示利用等重点项目。(3)筑牢安全防线。建立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加强与公安、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部门的联动配合,常态化开展文物安全巡查,保持严打文物犯罪的高压态势,确保全市文物无安全事故发生。三是充分挖掘利用,展示文物价值。巴中是文物大市,我们将在保护好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文物价值的利用和文化的传承,让文物活起来。(1)讲好文物故事。加快推进巴中市博物馆陈列布展项目,更新、丰富博物馆、纪念馆解说词,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纪念馆展陈展示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历史文化滋养。(2)与旅游充分融合。依托革命旧遗址、石窟寺、米仓古道等文物资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进一步丰富川陕苏区王坪景区、光雾山景区等重点景区文化内涵,增强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3)创建国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依托巴中丰富的红色资源,提升红色旅游振兴发展带动力,争创国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助推百姓增收致富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四是深化区域合作,推动繁荣发展。坚持区域协同、资源共享、品牌共建的文物工作理念,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文物事业繁荣发展。(1)打造好川陕苏区品牌。巴中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将以加快推动川陕片区红军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主动与广元、南充、达州等地加强合作,推动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讲好川陕苏区故事。(2)共建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走廊。牵头倡议川陕、陕甘宁、左右江、大别山等革命老区,共建覆盖西部、纵贯南北、连接中东部的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走廊,推动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加快发展。(3)扩大巴文化影响力。巴中市将接续举办巴人文化艺术节,持续做好巴文化考古发掘、价值挖掘、宣传展示,推动泛巴区域市州文化交流互鉴,擦亮“巴文化”名片,增强“巴蜀文化”影响力、吸引力。齐局长表示,接下来,我们将贯彻好今天的会议精神,特别是王毅厅长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破解人才队伍、机构建设等制约瓶颈,推动设立革命文物科,发挥好文物大市的应有作用,发扬好“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为推动四川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巴中力量。

  成都市文物局副局长张学文对当前的重点工作作了进一步强调:一是坚持保护第一,全面加强保护管理工作。(1)健全文物保护地方法规体系。出台《大遗址保护条例》,开展《成都市博物馆条例》立法调研。(2)深化推进“文博前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文物安全纳入地方政府考评体系”等行之有效的文物保护模式,完善制度。(3)加大火灾、地质灾害评估监测,加大文物安全巡查力度,建立文物安全监管平台,提升监管能力。(4)加大文保资金投入。(5)实施邛崃红军长征数字化等革命文物保护展示重大项目。(6)加大执法查处力度,增强社会文物保护意识。二是深化研究,提高创新阐释能力。(1)加大科研基础建设力度,建成考古中心并投入使用,支持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努力将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建成国内一流的考古研究机构。(2)加大奖励支持力度,鼓励多出科研成果,培养更多的研究人才。(3)依托文博机构设立研究机构(如金沙遗址古蜀文明研究中心、武侯祠三国文化研究中心等)。三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让文物活起来。(1)主动融入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区域协调等重大战略,同时,努力打造文旅融合项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2)努力推进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联合申遗,金堂云顶古城与重庆钓鱼城联合申遗,推出邛窑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青白江城厢古城等项目进度。(3)出台加快博物馆改革发展意见,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博物馆之城”,建成四川大学博物馆,成都自然博物馆,推进张大千艺术博物馆等重大文博项目进度。四是深化文物交流合作,增强文化影响力。(1)加强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申遗后的保护监管,努力提升文化遗产水平。(2)策划、引进和输出文物展览,加强中外文物展览交流。

  省文物局考古处处长何振华表示,此次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是在全党全国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举行的一次高规格、高层级的重要会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及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视。会议从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统筹好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文物交流互鉴、强化文物工作主题责任等八个方面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和考古工作的系列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会议提出了新时代文物工作新方针,会议明确了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的总体要求,并从坚持保护第一、全面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深化文明历史研究、提高创新阐释能力,让文物活起来、丰富人民历史文化滋养,深化文物国际交流工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全面加强党对新时代文物工作的领导,加快完善文物工作制度体系,充实保护力量、加对文物工作支持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工作要求。可以说,此次全国文物工作会为新时代文物及考古工作擘画了美好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和文物工作者,自己深受鼓舞、倍感激动,同时也深感使命光荣、重任在肩。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省文物局考古处将围绕深化文明历史研究、提高创新阐释能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方面,协同、协助省、市考古机构、相关高校及地方考古文博单位,重点做好如下工作:一是立足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广阔视野,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集中力量攻关四川地区人类起源、长江上游社会复杂化进程和文明化进程等历史问题,力争取得新的重要突破。二是把考古与历史、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结合起来,运用多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方法来研究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遗址,拓展对古蜀文明的认知,还原古蜀文明起源及发展历程,进一步回答好古蜀文明演进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特别是与中原文明关系等重大问题,为古蜀文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有力学术支撑。三是持续开展六江流域区域性考古调查,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蜀道等文化线路系统性考古调查;旧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等专项考古调查;持续推进皮洛、坛罐山、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宝墩、三星堆、竹瓦街、城坝、罗家坝等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四是提升科技支撑,加强多学科协同,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和重点研发计划,积极争取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展跨领域多学科重大考古项目科技联合攻关。加快推进四川省文物考古院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青藏高原皮洛考古研究中心及江口、城坝、罗家坝考古工作站建设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青白江、双流考古整理基地及宝墩、竹瓦解工作站建设。推动四川大学建设考古科学中心和建设一流考古学科。推动西南民大、西华师大等高校加强师资力量与考古学科建设。推动考古机构和高校建设区域考古科学实验室。五是推动考古成果利用,结合考古工作进展,发布和宣传文物考古最新研究成果;深化文物价值阐释,做好文物和遗址的研究与阐释工作;积极探索省级遗址公园建设试点,推进宝墩、罗家坝、城坝、皮洛、中子铺、邛窑、东华门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动江口古战场、罗家坝、城坝、皮洛、中子铺等遗址博物馆建设。六是依托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加快推进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努力把三星堆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博物馆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把三星堆遗址、三星堆文化、古蜀文明的故事讲好,促进三星堆考古成果创新性转化和社会共享。七是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出土文物保护修复、考古、学术研究、人员培训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创作巴蜀文物传播精品,打造巴蜀文物宣传品牌。八是着力加强基本建设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加强土地收储入库、出让前的考古项目监管,推动实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统筹划定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区,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蜀ICP备19032490号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