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大力弘扬川陕苏区精神 做不胜不休的矢志逐梦者

2022-12-15  巴中日报  王俊翔

  王俊翔

  90年前,英勇的红四方面军越过京汉线、血战漫山关,翻秦岭、涉汉水,从大别山转战大巴山,在高山密林、激流奔湍的巴山蜀水之间,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川陕苏区精神。其中,“不胜不休”作为川陕苏区精神压轴词,集中体现了先烈先辈义无反顾、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斗争意志。正是凭着这种不胜不休的宝贵品质,根据地始终红旗不倒、火种不灭,川陕苏区精神也得以更好融入共产党人血脉之中、内心世界、灵魂深处,不断激励着老区儿女以顽强斗争精神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指出,全党同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同时强调,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之一。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揭示,坚持不懈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制胜法宝。回望峥嵘岁月,先烈先辈依靠不胜不休的斗争精神,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顽强的毅力持续掀起土地革命风暴,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为中国革命胜利打下坚实基础、作出巨大贡献。革命实践深刻启示我们,迈步新的征程,赢得光辉的未来,我们一定要大力传承革命传统,发扬斗争精神,做不胜不休的矢志逐梦者,始终坚定目标不动摇,勇毅担当往前走,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新胜利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做不胜不休的矢志逐梦者,要永葆“革命理想大于天”的坚定信念,矢志不渝跟党走、不达目的誓不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信仰如火炬,理想如明灯,烛照着共产党人的逐梦之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之路,就是一条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追逐革命梦想的斗争之路。从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的危急时刻,到转战川陕地区面对田颂尧38个团6万兵力“三路围攻”和刘湘140多个团25万兵力“六路围攻”的艰苦战斗,再到建设川陕苏区面临国民党军阀经济封锁和根据地满目疮痍现实窘境的双重压力,川陕苏区军民不为貌似强大的敌人所吓倒,不为革命力量的暂时弱小而气馁,不为眼前的困难所屈服,内心始终充满革命必胜的信心,在风云激荡中高擎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在披荆斩棘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梭镖加土枪一次次粉碎敌人的军事“围剿”,推动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实践充分证明,红四方面军将士能够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他们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著,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继而团结带领老区人民一路阔步前行,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定的信仰信念,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克难制胜不竭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迈步新征程,加快老区巴中后发赶超振兴发展,我们虽然远离了战火与硝烟,不需要随时面临生与死的考验,但仍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唯有坚定理想信念,以“不胜不休”的勇气迎接一切风险挑战,才能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才能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实现更大发展。为此,我们一定要大力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始终牢记革命理想高于天,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向前进。要充分发挥巴中优势,深学细照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做不胜不休的矢志逐梦者,要磨砺“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不断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

  实现伟大梦想的过程充满矛盾和斗争,必须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回顾川陕苏区历史,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卓越革命史,更是一部可歌可泣、充满血泪的不懈斗争史。这部斗争史贯穿根据地建设、发展和巩固过程的方方面面。比如军事领域,红四方面军自1932年底入川到强渡嘉陵江的两年零三个月里,仅战役规模的打仗就足足打了十六个月,不仅迅速解放了通、南、巴等县城,而且在“广昭战役”“陕南战役”等战斗中给四川军阀和国民党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政治领域,川陕苏区动员数百万城乡劳苦群众参加革命以及支前工作,建立从省到村的六级苏维埃政权,有力肃清苏区内国民党反动派、官僚军阀及土豪劣绅势力;宣传领域,创新“石刻标语”“水电报”强化战略攻势,广泛凝聚起政策阐释、动员群众、对敌统战等方面的强大力量。这些措施使川陕苏区发生深刻的社会变革,迅速推动了革命根据地政权、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蓬勃发展。正是苏区军民兼具不畏强敌、不惧风险、英勇斗争的风骨和品质,根据地才得以在一穷二白的环境下开辟建立、站稳脚跟,老区人民也才得以从水深火热的阶级压迫中被拯救出来。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敢于抗争、勇于胜利的斗争精神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也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客观讲,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为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努力依靠顽强斗争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要自觉加强斗争历练,更加注重把火热的斗争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主动去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抢险救灾、信访维稳等一线摔打磨炼,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在斗争中成长提高,努力把自己锻造成为新时代“劲草”和“真金”。

  做不胜不休的矢志逐梦者,要涵养“粉身碎骨浑不怕”的精神品格,真正做到勇于牺牲、甘于奉献

  拼将十万头颅血,誓把乾坤力挽回。敢于牺牲,勇于牺牲,是川陕苏区军民鲜亮的本色,也是不胜不休精神的灵魂。在苏区血与火的峥嵘岁月里,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铭刻着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烙印,一路在敢于牺牲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集中体现在16岁战士向子成发出“病死不如战死”的铿锵誓言里,体现在王开旺“抱着炸药包冲向敌人暗堡”的血战万源中,体现在向思宽一家7口参加革命6人献出宝贵生命的长征路上……同样也体现在大巴山地区200多万人民群众参加各种支前活动,48.9万人民群众参加各级地方武装组织的无私奉献上。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中高度评价川陕苏区:“那里的人民群众,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前仆后继,艰苦斗争,英勇牺牲,贡献了他们所能贡献的一切力量。”正是凭着这种为了人民翻身做主不惜流血牺牲、不懈努力奋斗的奉献品质,革命事业在极其艰难条件下,如星星之火,终起燎原之势,带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斗争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系列伟大革命精神,尽管内涵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内容和精神实质是相通的、统一的。不胜不休蕴含其中的精神实质与伟大建党精神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十分契合、一脉相承。在奋力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在前行路上不惧风吹雨打、管它千难万险,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在不断攻坚破难中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意志,永葆赤子之心,锤炼实干品质,结合各条战线、各行领域、各自实际,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小事当大事干,踏踏实实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要发扬“革命不惜身先死,只为工农享太平”的奉献情怀,把造福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千方百计为发展夯基,尽心竭力为人民服务,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确保老区巴中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不朽川陕苏区精神,老区人民正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定不移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征程中,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作者系中共巴中市委办公室干部)

蜀ICP备19032490号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