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色故事汇

南龛山:鲜明的红色印记 永恒的精神家园

2022-12-20  巴中日报  

  巴州城区往南2公里,就是南龛山,历史文化与红色精神在此交融。

  1300多年前,古人在此沿山崖石壁开窟造像,雕凿出我国石窟艺术的瑰宝;1933年2月,南龛山战斗打响,徐向前亲自指挥稳固了巴中红色政权;1951年4月,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开建,2万余件史料文物见证红色历史;1993年9月,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修建,红色丰碑镌刻上13.8万红军烈士英名。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90年来,巍巍南龛山,耸立着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巴河水,激荡着巴山儿女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激情。如今,沉淀着千年历史的南龛山,不仅有秀美的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留存于山间鲜明的“红色印记”,这也是世世代代巴山儿女永恒的精神家园。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红色精神不但从未被遗忘,而且持续不断地融入到巴中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穿越历史烽烟,在巴中儿女赓续和传承中,凝聚起巴中发展的强大力量。

  接过旗帜,红色基因在传承

  沿着南龛山麓新建的青石板步梯一路向上,走完100多米长的红军栈道,庄严的川陕苏区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映入眼帘。在其身后,绿树掩映间,矗立着4580余块红军将士纪念碑,他们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终生,至今守望着这片土地。

  “当年红军将士为我们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作为共产党员,要把当年红军的资料收集起来,为红军将士树碑立传,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84岁的川陕苏区红军将帅碑林纪念馆名誉馆长张崇鱼依然在坚持为前来瞻仰的游客讲述红军故事。为给红四方面军将士树碑立传,供后人瞻仰,张崇鱼信守对12万巴山红军和红军后代的这一承诺,21年如一日,行程60多万公里,远赴29个省、市(区),建成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

  “每一枚勋章的背后都是一场血战。我们把它们捐给国家,让它们替父亲讲述战场上的故事。”今年5月,捧着父亲的勋章,年过七旬的肖冀川在兄弟姐妹的陪同下来到川陕苏区红军将帅碑林纪念馆。肖冀川的父亲肖盛文1933年加入红四方面军,在征战中曾获得抗美援朝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八一勋章等数枚奖章。2001年,肖盛文去世后安葬于川陕苏区红军将帅碑林。

  一枚小小的勋章传递着信仰的力量。走进位于南龛山半山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2万余件红色史料文物让人联想到当年战场上的枪林弹雨、烈士的鲜血和不倒的红旗。如今,这里已成为每个巴中人必打卡的红色课堂。接过旗帜,传承红色基因,为丰富红军史料,近年来,该馆分批次前往红四方面军发源地湖北和河南、红四方面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活动区域以及红军长征沿线、西路军沿线进行调查、走访,征集文物及史料。

  随着革命文物馆藏量的逐渐增多,原有博物馆已不能满足大众文化需求。“我们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筹措资金,建成巴中市博物馆、兵器展场,优化景区配套建设,极大地夯实了红色基因载体。今年,将全面完成巴中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布展,填补巴中市无综合博物馆的文化空白。”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馆长周璇介绍。

  丰富形式,红色故事在延续

  一张张革命先烈的头像图片,一组组红军烈士的事迹介绍,一句句荡气回肠的烈士语录,让大家仿佛又回到了那血雨腥风的年代……12月17日,又一个周末,巴城市民李敏带上家人再次来到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参观。“作为巴山儿女,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讲好红色巴中故事。”李敏说。

  “每一次接待游客,我都用心用情地向大家讲述川陕苏区这段波澜壮阔的硝烟岁月。伴随着红色文化的浸润,每一次讲解也让我自己内心不断得到升华和洗礼。”今年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讲解员陈娇娇从事一线讲解工作的第13个年头,十余年间,她讲解次数达6000余场。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讲好红色故事,依托川陕苏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创新传播方式,全力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品牌。探索“互联网+博物馆”路径,打破时空壁垒,以话题、图文、短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强势霸屏”,大力推介红色文化,给观众带来丰富的云端体验。仅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中共吸引观众讨论观看近40万余人。

  为了将党史学习教育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相融相通,该馆面向全社会招募8-14岁青少年,开展“党的故事我来讲争做红领巾讲解员”活动,通过情境再现、互动问答、趣味讲解、活动体验等培训方式,让孩子们打卡博物馆,开展志愿讲解,引导孩子们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互动、在互动中传承。“今年在全市隆重纪念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90周年之际,我馆又如期举办了第八届‘红领巾讲解员’培训活动。截至目前总共培训红领巾讲解员1000余人,累计开展讲解500余场。”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宣教科负责人喻婷介绍。

  不断创新、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让过去的历史成为今天的课堂,以此教育人、熏陶人、鼓舞人。“红色博物馆不仅仅是收藏党和国家光辉历程的‘历史殿堂’,更是传承红色基因、传递时代精神的校外课堂。我们致力于将‘殿堂’转化为‘课堂’,让观众从参观历史到触摸历史、感知历史,让红色基因薪火赓续、代代相传。”周璇说。

  继往开来,红色巴城在“蝶变”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中奏响。站在南龛山上眺望红色巴城,昔日星火燎原地已然旧貌换新颜,正向着“四宜四有”现代化新城“蝶变”,这片承载着初心和使命的红色土地,正持续擦亮“川陕苏区首府,秦巴生态名城”名片,奋力绘就新时代的壮丽画卷。

  “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我们这‘穷山城’会有过去大城市才能见到的‘艺术广场’。”巴城市民王维信坦言。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南龛山下的南池广场也逐渐热闹起来,市民或在运动休闲区锻炼身体,或伴着音乐翩翩起舞。2018年,在完成26年商业使命之后,南池市场因配套不完善、经营拥挤、安全隐患等问题慢慢变得安静,并最终在2021年冬天,成功实现从“商业市场”到“艺术广场”的华丽转身。

  南龛山下,悠悠巴河穿城而过,漫步岸边新修建的健身步道,风光优美、惬意自然。开工不久的巴河大佛寺至李家湾闸坝段水污染防治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现场一片火热。“该工程将以水为脉、以绿为魂,与已建成的大佛寺至廊桥段健康步道,正在建设的张家河生态修复工程和即将建设的曹家沟生态修复工程,串联整个巴中主城区,形成沿河生态景观带。”市住建局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建成后,既有利于全面呈现修复后的巴河沿岸良好生态,更有利于加快建成“四宜四有”现代化新城,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

  绘发展蓝图,建品质新城,优人居环境。围绕目标,近10年来,巴城城市框架不断拉开。向东,巴中经开区不断增强引力,曾经只有2万多人的小镇如今已发展成为建成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万的现代化新城。居中,中心城区持续优化功能,陆续完成水果批发市场搬迁、市中心医院南坝院区投运等疏解任务,城区功能布局不断优化。往西,恩阳区努力补位发展。依托城市山水文脉,恩阳区推出“十园六院”规划,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6.3平方公里,“营城聚人”战略成效初显。

  大笔挥洒,浓墨重彩。在科学规划引领下,巴中城市建设迅速推进,规模迅速扩大,功能逐步完善。仅过去10年,我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就增加了近3倍,扩大到63.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2012年初的31.3%提升至2021年的46.2%。

  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未来,巴中将坚持“三生相融”理念,落实“三区同建”方略,推进城市全周期管理,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和有颜值、有品位、有温度、有活力的“四宜四有”现代化新城。

  记者手记

  山是一座城

  城是一座山

  巴城是一座英雄辈出的红色之城,南龛是一座风景秀丽的红色之山。山是城的风骨,城是山的血脉,这山这城养育了一个个“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巴中儿女。

  历经历史的沉淀,如今的南龛山已然是巴中一张响亮的“红色名片”,更是巴中人永恒的精神家园。这里有美轮美奂堪称稀世珍宝的摩崖造像,庄严肃穆的将帅碑林、川陕苏区博物馆,有古色古香的丹梯书院,有眺望巴城的飞霞阁,历史底蕴厚重,红色资源丰富。南龛山,承载着每个巴中人的记忆和情怀。

  通江有座江山石,巴城有座南龛山,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守护精神家园、保护红色文化印记,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使命。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南龛山红色文化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成立了南管委,聚力打造文化产业园,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何在保护好红色文化的同时,合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军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军精神,巴中一直在努力。

  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不懈保护好弥足珍贵的红色印记,守护好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把红军故事讲给党员干部听、讲给教师学生听、讲给广大群众听,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红色故事

  南龛山战斗

  为了有效打击敌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根据新的形势,红军便从恩阳一线撤到了离巴中城不远的大连山、南龛山一带,准备在这里摆开战场,同敌决战。

  1933年2月18日,南龛山战斗打响,在那个细雨濛濛的晚上,红十二师三个团悄悄向南龛山方向运动。红军左路三十六团从南店垭到杨家坝,绕大沙坝插敌右翼;右路三十四团从柳津桥绕雷破石插敌左翼;中路从红岩河过河,担负正面攻击,十一师三十二团在江北一带警戒,监视平梁城方向之敌,红军左右两路出其不意地展开突袭,一举击溃敌军在南龛山的前卫团,控制了巴中城,并在擂鼓寨、大连山等一带随即构筑工事,迎击敌人反扑。第二天早晨八点钟左右,三连连长擦着脸上的汗水向许世友报告说:“敌人大约有三个团的兵力,从平梁向南龛山进攻。我们坚持了两小时,歼敌百把人,我连伤亡十余人。我们绝不让敌冲上山来,毁坏这些菩萨的。”许世友拍着连长的肩高兴地说:“打得好!”川军败退南龛山下。紧接着川军先以成营成连进攻,继而组织了“敢死队”轮番冲锋,战斗持续了3天2夜,敌仍攻不下南龛山阵地,这时敌人伤亡多、消耗大、疲惫不堪、锐气大挫。红军抓住有力战机,在第3天下午发起全线反攻。顿时,从四面八方响起了密集的枪声,震耳的炮声,战士们的呐喊声,敌人的嚎叫声汇合成一支激动人心的战斗进行曲,鼓舞着将士们奋勇杀敌。许世友带着将士们挥着明晃晃的大刀,把负隅顽抗的敌人一个个砍倒在地,敌已溃不成军,完全失去抵抗能力。我军取得胜利,歼敌罗乃琼部1000余人,俘敌400余人,缴枪500余支。当南龛山战斗结束时,当地的老百姓流传出这样一首民谣:“徐总打下南龛坡,敌人狼狈无处躲。人民群众笑呵呵,眼睛笑成豌豆角”。

蜀ICP备19032490号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