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为“红色基因库”注入更多动能

2023-11-14  中国文化报  

  每到秋天,四川巴中就迎来最美的季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色不仅是游人倾心的秋日盛景,更是这座城市最亮丽的底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苏区即诞生于此。

  巴中是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和首府所在地,红色底蕴厚重,当年12万人参加红军,4.8万人为国捐躯,为新中国的建立谱写了不朽的篇章。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在巴中街头随意询问一位老人,都能讲出荡气回肠的红色故事。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馆长周璇更是对相关历史如数家珍。1958年,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建成,现存馆藏文物史料2万余件;1993年,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建成,共嵌单碑4580块、红军烈士名录13.8万人。这个巴中最大的红色专题馆,是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基因库”,也因此拥有了更强劲的“供血”机能。

  “如何让红色博物馆、纪念馆创新而有效地发挥作用,是我们面对的永恒课题。”谈及革命纪念馆如何高质量运转的问题,周璇直言打造人才队伍是关键。她总结的“三用”政策都与人才有关。一是用团队引领人,针对讲解员流动性大的特殊现状,馆里成立了巴中首支专业化红色故事宣讲队——川陕苏区映山红宣讲队,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党史教育,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外出学习,为人才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二是用实战培养人,周璇历来鼓励职工“走出去”,参加全国、省、市各类赛事,也由此培养出不少优秀讲解员。三是用制度激励人,馆里详细制定了《讲解员管理办法》《讲解费提成办法》《讲解员评职称细则》等系列刚性制度规范。自从建立了长效激励机制,青年人的干劲更足了。

  “重项目、重馆藏、重文创”的“三重”原则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夯实了阵地。据周璇介绍,近年来在国家、省、市的政策支持下,当地先后投入3亿元建成巴中市博物馆,填补了巴中无综合博物馆的空白。基础设施建好后,巴中各地的红色旅游热度持续攀升。为了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当地将红色元素充分融入纪念品、情景剧当中,打造极具特色的文化IP,让游客有了可以带走的特色文创产品。

  “今年暑假,我们的‘红领巾讲解员’人数超过500名,志愿讲解达到1800余场次。”周璇提供的数据展示了红色文化精品“初心课堂”的教学成果。长期以来,博物馆为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量身定制了“我学红军打草鞋”“我学红军纺纱线”和手錾石刻标语、临摹宣传漫画等趣味十足的研学活动。在形式上,以儿童和年轻人容易接受的方式,通过AR绘本、精品微党课等载体讲好红色故事。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加速度,也成为推动文博事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周璇看来,新时代充满了机遇,作为博物馆里的青年人,一定要紧贴时代脉搏,突破时空限制,注入发展动能,借助网络数字媒体进行红色文化传播。据她透露,目前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已联动各大教育平台,与100余家单位达成合作共建协议,共同推进革命文物资源共享和革命文化阐释传承。她表示,未来将坚持与媒体互动以及线上线下联动,吸纳全国各地讲解员、志愿者、主持人、大学生等参与到红色文化传播的事业中。

蜀ICP备19032490号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