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从“前线勇士”到“后勤管家” -—记冯丕成将军

2025-11-17  巴中市融媒体中心  陈义胜

  提起抗战英雄,我们总会先想到前线冲锋的战士、指挥若定的将领。但今天,我想带大家认识一位特殊的英雄——他没在战场冲锋陷阵,却让前线将士有饭吃、有子弹打、有衣穿;他没有耀眼的战功,却用后勤保障的“硬骨头”,撑起了太岳抗日根据地的生命线,他就是巴中籍将军冯丕成。

  1908年,冯丕成出生于巴州下在城乡五甲渔溪寺场(今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镇)一户普通农家。1933年,他带着川北汉子的赤诚参加了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随后,跟着队伍走完长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八路军129师某营任政治教导员。长生口、神头岭、长乐村……这些刻在抗战史上的战斗,他都曾亲身参与,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前。可谁也没想到,1939年初的一纸调令,让他从“前线勇士”变成了“后勤管家”——调任772团供给处政治委员,从此扛起了后勤保障的重担。

  当时的太岳军区,一边是日军频繁的“扫荡”“蚕食”,粮食被抢、物资被毁,一边是部队缺粮少弹药。冬天来了,战士们还穿着单衣。冯丕成上任第一天就说:“前线打胜仗,后勤是靠山。我得让同志们有底气跟鬼子干!”这句话,成了他往后十几年后勤生涯的誓言。

  筹粮,是第一道难关。他带着后勤人员钻进敌后乡村,白天挨家挨户讲抗日道理,晚上蹲在油灯前算“合理负担”——大户多捐、小户少出,自己则带头勒紧裤腰带,把省下的杂粮全装袋送往前线。有一次,日军要来“扫荡”的消息传来,粮仓里还有粮食没运走。冯丕成带着队伍连夜行动,敌人的炮弹在附近炸开,泥土溅了他一身,他却只喊“先搬粮食,别管我”,硬是顶着炮火,把所有粮食转移到安全山洞,让反“扫荡”的战士们没断过一顿饭。

  造弹药,更是在“无米之炊”里找办法。没有机器,就用铁锤手工锻打;没有钢材,就去战场捡敌人的弹壳重新加工;缺硫磺、硝石,他就带着战士们上山挖、土里熬。有一次兵工厂配火药缺盐——盐能防潮,是关键配料。冯丕成摸出自己仅有的一小袋盐,那是老乡凑给他的“特殊照顾”,他却笑着递过去:“战士们等着弹药打鬼子,我的盐不算啥。”就是凭着这股劲,山沟里的“秘密兵工厂”源源不断产出手榴弹、子弹,让战士们“手里有家伙,心里不发慌”。

  冬天的棉衣,是他心里的“头等大事”。眼看雪花飘,战士们还穿着单衣训练,冯丕成急得睡不着。他挨村发动妇女纺纱织布,自己也搬个小板凳跟着学搓线。白天跑遍各村筹棉花,晚上守在织布机旁盯进度,眼里的红血丝越来越多。有位大娘看他辛苦,连夜纳了双布鞋给他,他却转身送给了脚磨出血泡的通信兵:“战士们在前线跑得多,比我更需要。”当第一批棉衣送到战士手中时,大家摸着暖和的棉絮说:“这哪是棉衣,是冯部长给咱的‘暖身弹’啊!”

  在冯丕成的统筹下,被服厂、军械厂建起来了,物资采购网织起来了,太岳军区的后勤保障从“缺衣少食”变成了“家底厚实”,上级首长多次表扬他“撑起了前线的半边天”。可这份“半边天”,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扛起来的——“百团大战”后,日军对太行山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推行“三光”政策。在武乡县小黄村,他们突遇敌机轰炸,冯丕成沉着指挥大家隐蔽,等敌机飞走,又带着队伍在山沟里与敌人周旋4天4夜,硬是带着所有后勤人员和物资突出重围;“晋南战役”最后阶段,为围歼日军一个纵队,他亲自带领机关干部组成运输队,顶着日军的炮火封锁,把弹药一箱箱送到前线,为战斗胜利补上了关键一环。

  从1939年到1945年,冯丕成没在前线指挥过一场战斗,却用一次次抢运、一回回筹措、一遍遍坚守,让后勤线变成了“保障线”“生命线”。他胸前没有挂战功勋章,可战士们吃饱饭时的笑容、握着装满子弹的枪支时的坚定,就是给他最好的褒奖。

蜀ICP备19032490号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