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记忆,是民族基因的载体,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让文物活起来,使文物发声是我们最大的希冀和愿望。今日我们将为大家带来“文物小贴士”第五期,抗日救国的见证者——《红军》报第98期。
——川陕博物馆
抗日救国的见证者—《红军》报第98期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同样,社会的发展推动着信息时代的前进。身处信息腾飞的中心,我们打开手机便能知晓天下事。如此的便利让我们回想没有网络、手机的革命时期是如何传递信息、扩大宣传。第二期我们为大家介绍了红军特殊的宣传“武器”——石刻标语。今天,我们将为大家带来红军宣传工作中的另外一名“大将”——《红军》报。
《红军》报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西北军区政治部的机关报。它的的前身是《战场日报》,于1933年8月中旬,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军区政治部将《战场日报》改名为《红军》报。每期四开两版,每周出版两期。报纸内容丰富,一般载有国际和国内消息,有红色中华通讯社的电稿,还有关于配合川陕革命根据地各项重要任务所发表的社论与专文,以及工农红军各部队活动的通讯报导等。
《红军》报第71期
今天我们重点为大家介绍的是四川省博物院珍藏的第98期《红军》报。该报纵37.5公分,横54公分,系用连史纸油印而成,于1934年8月7日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内出版。
第98期《红军》报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整版篇幅全文转载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文后落款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张国焘,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1934年7月15日。”
《红军》报第98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开始长征以前的1934年7月,中共中央曾派遣寻淮州、粟裕率领第七军团北上抗日,由福建、浙江、安徽转入赣东北,和方志敏领导的第十军会合,组成了红军第十军团,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为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下称《宣言》)。当时各根据地的报纸均转载了这一宣言,以表示拥护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
《宣言》主要指出:“国民党军阀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一贯的投降与出卖,他们在‘无力抗日’的名义下,集中了全国的军队,耗费了十万万银元,向全国唯一反日的工农苏维埃政府与工农红军进行不断地围剿。这些证明国民党军阀是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国民党军阀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汉奸卖国贼。”《宣言》号召“全中国民众武装起来,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决不退让,公开对日作战。”并提出在“停止进攻苏区和红军’、“给民众以民主权利”、“武装民众,创立群众的反日义勇军”等三个条件下,“与国内任何军队订立抗日作战协定”。
《宣言》表示:“苏维埃政府与工农红军决不坐视中华民族沦亡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我们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愿意同全中国的民众与一切武装力量联合起来共同抗日,开展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宣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救国的历史见证。当年,《宣言》在《红军》报上专版全文登载,使其广泛宣传于川陕苏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和抗日救国的热情。
此件文物是1954年10月四川省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在川陕革命根据地调查征集革命文物时,在通江县永安乡下罗坪农民何必德家的泥墙上发现的,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从泥墙上铲下时,《红军》报已受损破残,后经装裱尚能看出大部分内容,至今仍作为重要革命文物珍藏于该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