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通江籍女红军刘文治逝世享年108岁

2020-09-30  巴中晚报  向东升

  9月28日下午,曾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的通江洪口籍老红军刘文治在重庆逝世,享年108岁。现家人已将老人遗体送到殡仪馆,遗体送别活动将于9月30日上午9时在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举行。刘文治女儿谢家喜告诉记者,多年来,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回通江老家看看,但由于母亲年事已高且身体不便,直到去世,母亲也未能如愿,所以家人商量后,决定找一个合适时机,将母亲骨灰安放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让母亲死后可以和曾经并肩战斗的战友在一起。

  参军时

  她瞒着家人报了名

  “母亲一生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当年瞒着家人报名参加了红军。”今年73岁的谢家喜在讲述母亲刘文治生前故事时说道。谢家喜在家中排行老三,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是家中独女,深得母亲刘文治喜爱,在其小时候,经常听妈妈讲述当年参军的故事。

  1912年10月,刘文治出生在四川大巴山腹地通江县洪口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中有5个兄弟姐妹,刘文治排行老大,当年红军还没来时,她每天就是忙着打猪草、地头干活、带弟弟妹妹,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担子,也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

  1932年的一天,时年20岁的刘文治正在地里干活,突然看见村里来了一群穿军装的陌生人。当时村里人不知道他们是红军,都很害怕,全往附近山里跑,刘文治也跟着往山上跑。那时,她万万没想到,正是这支军队的到来,改变了她的人生。

  这支军队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他们翻秦岭、越巴山,于1932年12月18日抵达通江县河口场。经过一段时间接触,村民们渐渐发现,这些军人并不可怕,反而很友善,他们对待穷人就像对自己家人一样。当时红军在当地宣传,号召穷苦百姓踊跃参军。很快,参加红军的想法在20岁出头的刘文治心里暗自生根。1933年8月,刘文治便瞒着家里人悄悄跑到镇上报名,加入了红军。

  在后来的回忆中,刘文治称自己加入红军是偶然,也是必然。“当时家里穷,既然红军是来帮助穷人的,那我也要加入帮助穷人的队伍。”

  长征时

  一块盐巴救了她和战友

  “母亲一生对盐巴有着特别感情,表示当年要不是自己带着一块盐巴,她和战友们是不可能活着走完长征的。”谢家喜讲述,母亲当年在长征时,就只是用白布缝制了一个碗口粗的米袋子,用它装干粮,陪着她走完历时一年多的长征路。

  说是米袋,但当时大米非常缺乏,里面装的都是豌豆、黄豆和其他豆类。提前把豆子炒好,然后装进袋子里,饿了抓上一把就开始吃。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开始北上,刘文治带领一个妇女排随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翻越第一座大雪山——位于川西海拔高达4000多米的夹金山。雪山上气候变幻莫测,战士们冻得直打哆嗦。在离山顶不足3里时,与刘文治同属通江洪口镇老乡、比她小7岁的红军女战士张文(原名张熙泽)怎么也走不动了,排长刘文治急忙赶上来把她背的东西抢过去,全部压在自己肩上,接着又叫来战友,两人用胳膊架着张文继续往上爬,终于爬到了山顶。这时山顶狂风大作,冰雹大雪袭来,排长刘文治又赶紧从另一面下山,她们连滚带爬,终于全部翻过了夹金山。

  对刘文治所在的红四方面军来说,长征中最艰难的历程要数过草地。草地自然环境恶劣,缺乏食物,很多红军在过草地途中牺牲,但刘文治凭借一大块盐,成功让排中大部分女战士幸存。

  在进草地之前,刘文治路过一座盐山,她挖了一大坨盐背在身上。草地上食物奇缺,战士们饿了就扯点野草,放进随身背的脸盆里煮来吃。刘文治深知盐的重要,身为排长,她担负起了分盐的重任。“妈妈不敢把盐块分给每个人携带,怕大家控制不住分量很快就把盐吃完。每次吃饭时,哪怕没有野草野菜吃,她都会用小刀往每个人碗里刮点盐,这样大家才有力气走路。”谢家喜讲述,也正是这块盐,救了刘文治和十余名战友的命,让她们能够走完长征路。

  渡难关

  有情人终成眷属

  “我父亲也是老红军,当年在长征时,父亲的命就是母亲救下的。”在谈到自己父母时,谢家喜说,当年部队长征翻越大山时,同样参加长征的父亲谢远长因为缺氧瘫倒在路上,身体非常虚弱。母亲见状,克服各种困难,将父亲背下山,帮助父亲渡过难关后,在后来的长征路上,两人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他们的感情也在持续升温。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刘文治随军在甘肃驻扎,在部队为战友做军衣、绑腿等军需用品。就在甘肃工作期间,她与同她一起走过长征路的战友谢远长喜结连理,并在革命战争年代,先后生下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直到1952年,刘文治和谢远长才结束了军旅生涯,转业到了重庆第四棉纺织厂工作,直至离休。

  在谢家喜的记忆里,爸爸妈妈感情一直很好,从自己记事起,很少看见他们吵架。1989年,80岁的父亲谢远长患病去世后,母亲脸上的笑容开始少了。

  再“回家”

  老人拟安葬在红军烈士陵园

  “母亲一直有个夙愿,就是想回老家看看,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帮她实现,我们计划将母亲的骨灰带回通江,安放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如果有机会,我们希望将父亲的墓地从原来的陵园迁移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让他们同曾经并肩战斗的战友永远在一起。”谢家喜说,2012年,在母亲刘文治100岁诞辰时,曾经有过想法,就是回通江老家看看,看看家乡的变化,因当时不通高速,基础条件较差,外加母亲年事已高,不宜长途奔波,就没有帮母亲实现愿望。到后来,母亲身体也越来越虚弱,就更加不具备回老家探望的条件。

  现在刘文治走了,家人商议后,决定将其遗体火化后,把骨灰带回通江,安放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这也算是帮母亲完成回老家的夙愿。

蜀ICP备19032490号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