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俯瞰图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始建于1951年,是收藏、研究、展示、宣传、交流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历史文物的综合性博物馆,同时肩负巴中市博物馆的职能。博物馆建筑面积4707平方米,现存馆藏文物2万余件,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国家三级博物馆,年均接待游客100万人次。
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建于1993年,是全面反映和缅怀红四方面军将士丰功伟绩的露天博物馆,占地200亩,现有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纪念碑长廊、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红色组雕等景观17处。馆区内共嵌单碑4580块、红军烈士名录13.8万人,共征集中央首长、高级将领题词500余件,红军将士捐献纪念物品1万余件,年均接待游客100万人次。2017年,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与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机构改革,两馆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这是对博物馆、纪念馆教育功能最直白、最形象的概括。由此可见,博物馆、纪念馆最基础、最本质的功能就是开展社会教育。近年来,作为四川省巴中市最大的红色专题馆,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和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立足川陕苏区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开展红色教育,传播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切实发挥了“红色基因库”的“供能”“供血”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内生动力。
加强素质提升,大力培塑新时代红色文化代言人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大众走进博物馆已不再是“到此一游”“走马观花”,而是借此获取知识、了解历史。这就要求博物馆的信息输出是优质的、高效的,信息输出方必须突出政治站位、人文涵养、专业水准。自2018年以来,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十分重视讲解员素质提升,以“五好讲解员”为标准,大力培塑红色文化代言人。一是持续提升素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确保每名馆员(特别是讲解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礼仪接待、讲解服务、陈列展览专题培训。通过以赛代训,举办“红色故事”讲述大赛,参加全国、省、市各类赛事,经常性参与巴中市大型活动志愿服务,持续提升讲解员的形象气质、内在素养。讲解员喻婷两次抽调到北京参与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展览讲解,获中央宣传部肯定和表扬;讲解员陈音竹在首届四川省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中荣获“专业组金牌讲解员”,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荣获全国“优秀活动单位”;1名讲解员荣获“四川省博物馆优秀讲解员”称号。二是多元传播形式。在讲解中融入诗歌、民谣、方言、快板等,帮助观众理解历史,拉近讲解员与观众的距离。推出微党课、微团课20余堂,专题党课10堂,向观众传递红色文化价值内涵。三是科学评价激励。学习借鉴兄弟馆的经验,结合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实际,出台《星级讲解员考核办法》,对10名新老讲解员实行随机考核,通过现场讲解、知识问答、才艺展示等综合评分,评选出四星级4名,三星级4名,二星级2名。制定《讲解员管理办法》《讲解费提成办法》,对不同星级的讲解员实行讲解考核,调动其积极性。同时,争取市委市政府重视和支持,给予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3个编外辅助性岗位,用于公开招聘讲解员,解决优秀讲解员留不住的问题。
提高服务质量,不断为社教活动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博物馆、纪念馆属于公共开放平台,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窗口,承载着社会服务职能。不论是讲解内容和形式,还是博物馆基础建设,理应为社会教育活动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是紧抓项目带动。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争取资金1000多万元,完成景区提升项目,实现内外环境大提升。完成“两馆”新馆陈列布展项目立项,成功争取地方债券9000万元、文旅融合资金800万元,为新馆陈列布展提供财力保障。二是广泛史料征集。加大文物史料征集,为社会教育活动提供基础保障。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举行张崇鱼收集名人名家手迹移交捐赠仪式,收藏文物史料5147件,征集抗疫见证物品200余件,2件入选四川省博物院专题展览。三是融入文化创意。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立足自身实际,契合市场需求,将红色元素充分融入纪念品、游戏、动漫、影视作品当中,打造极具特色的文化IP。运用市场化手段,开发23类、43种文创产品,推出川陕苏区精品革命文物纪念封、邮折、自动售卖纪念币等,参加全国各类展览。川陕苏区文件夹、巴文化马克杯获四川省文创大赛铜奖。
坚持守正创新,打造寓教于乐的红色文化精品课堂
社会教育工作是连接和沟通博物馆与观众的纽带和桥梁,更是让博物馆“活”起来的关键所在。但文化资源的堆积,千篇一律的形式内容,有时反而造成主题模糊,内容冗杂,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与共鸣。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坚持守正创新,致力于打造寓教于乐、寓教于思、寓教于学的红色文化精品课堂。一是举办特色展览。策划推出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展、川陕苏区美术作品展,联合四川博物院推出“川陕奇迹”文物图片展,引进武汉旧址纪念馆“那些年、那年人、那些事”连环画展等,把流动博物馆送到群众家门口,让红色文化飞进寻常百姓家。二是编写地方教材。始终坚持通俗化、形象化、具体化的开发原则,根据党性教育和未成年人教育,深入研究红四方面军及川陕苏区历史,挖掘红色文化精神内核,撰写《川陕苏区妇女独立团》《川陕苏区廉政建设》等30余篇专题教材,编辑出版《川陕苏区简史》《碧血绘丹青——川陕苏区美术作品集》和《带血的土地册》《大摆火牛阵》2套红军故事AR连环画,推出《子弹弹头写忠诚》《巾帼英豪——川陕苏区妇女独立团》《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熊国炳》《川陕苏区土地分配花名册》等微党课10堂,编辑出版专刊300余期,举办党性教育专题讲座300余场次。三是推出特色活动。在重大节庆期间,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新党员入党宣誓”“聆听专家授课”“公祭”等主题活动。清明节推出网上祭英烈活动,参与群众达10万人次。连续举办3期“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培训”,荣获四川省红领巾志愿服务岗。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开展大型主题活动,将主题展览、文创售卖、拓片、打草鞋、纺线、临摹红军石刻标语等各类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活动充分融入纪念日活动中,吸引广大市民、师生参加,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
做长文博链条,实现线上线下社教功能深度融合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为各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成为推动文博行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数字技术为博物馆在闭馆期间践行社会教育职能带来新的契机。因此,在后疫情时代,博物馆更要主动借用新技术,服务社会大众。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在借助网络数字媒体进行红色文化传播和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社会教育职能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是强化馆际交流。与中央直属机关党校、国防大学、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大巴山干部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等100余家单位达成合作共建协议,共同推进革命文化传承,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锤炼、大学生思政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参加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峰会、成渝地区红色场馆合作座谈会等,加强学习交流。大力推行教育基地建设,先后获得全省“金熊猫奖”和“四川十大研学旅行目的地”称号。二是加快融媒体建设。快速适应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即时性、交互式、海量化的特点,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补、线上与线下联动,从群众最关心、最易接受的方式入手,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及“三微一端”,加快融媒体建设。自2018年以来,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接连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微博,建设了网站,不断满足大众多样化需求。三是丰富推送内容。创新运用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推出“红色故事汇”80期和博物馆FM电台40期,吸引全国讲解员、志愿者、主持人、大学生近500人参与讲述、宣传、推广。“红色故事汇”品牌被巴中电视台、团市委、荔枝平台等20余家媒体转载,点击量达20余万,被四川省文物局评为全省十佳文博教育优秀案例。疫情期间,推出博物馆、纪念馆线上VR语音全景展览和网上展馆,丰富观众文化生活。联合巴中电台在晚高峰7点交通频道播报红色故事,持续性输出红色文化。抖音官方平台累计点击量230余万,点赞量20.4万,关注者1.1万人。
新时代,文博行业迎来新的机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也将不断向纵深拓展。作为红色文化代言人,唯有不断开拓视野,不忘初心,积极探索,才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作者系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馆长
本文刊载于《文化月刊》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