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璐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川陕革命根据地军民经受血与火的洗礼、饱受饥与寒的磨难,历经曲折艰辛探索,孕育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川陕苏区精神。90年峥嵘岁月,90年风雨洗礼,川陕苏区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为老区儿女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其中,“排难创新”作为川陕苏区精神重要内容,集历史与思想、理论与实践的逻辑于一体,蕴藏了川陕苏区为什么能谱写红色传奇的关键密码,承载着老区人民经受任何考验、穿越万水千山的精神基因,是革命优良传统和宝贵品格的体现,也是共产党人顽强拼搏的象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回望过往征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传承弘扬川陕苏区精神,砥砺老区儿女扬帆起航、乘风破浪,我们一定要从“排难创新”这一可贵品质中汲取养分和力量,不惧山高路远,管它风霜雨雪,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中续写精彩华章。
从“排难创新”中汲取不怕万难的昂扬锐气,坚定革命信仰,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和各路军阀疯狂反扑,红四方面军在“苞谷洋芋也要两三日吃到一餐”的艰难条件下,始终坚定正确的革命道路,就算为此献出了生命,都不曾停歇和动摇过自己的步伐。从“刘湘的城防再坚固,也要想方设法攻破”的徐道都,到“腹中满是草根,宁愿饿死也不投降”的李广衡,又到“苏区人民不翻身,斗争就不止步”的蒲颂义,再到“生是红军人,死是红军鬼”的王申林……他们以恒心守初心、以生命赴使命,将生死置之度外,用“小米加步枪”对抗敌人的飞机和大炮。毛泽东同志讲,共产党“被人家一巴掌打在地上,像一篮鸡蛋一样摔在地上,摔烂很多,但没有都打烂,又捡起来,孵小鸡”,对当时川陕苏区红军而言,这是最贴切的写照。缅怀革命历史,红军将士之所以不畏强敌、浴血奋战,归根到底是因为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作支撑,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正是凭着这么一股崇高且顽强的革命精神,先烈先辈们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不断推动革命事业向好发展,使得根据地迅速由小变大、由弱到强,从低谷走向高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巴山儿女来说,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就是最好的营养剂,多多回顾我们党领导川陕苏区军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回望90年光辉历程,老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下,历经风雨如晦,走过筚路蓝缕,挺进最好时代。可以说,今天我们正处于历史的最好发展时期,对实现振兴发展的美好夙愿更有信心和能力,但也面临着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困难与挑战。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斗争,克服重重困难和矛盾,赢得先机与主动,既需要物质力量的支撑,也需要精神力量的引领。新的征程上,我们要自己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永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气概,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定力,以“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为苍黔”的情怀,付出更为艰辛努力、直面更多艰难挑战,更好肩负起历史与时代赋予的使命,努力把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从“排难创新”中笃学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扬辩证思维,始终坚持尊重规律、知行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艰苦卓绝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生动体现。红四方面军刚入川,就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川陕省委结合川北很多地方田地荒芜的实际,号召苏区群众“人人动手,开荒种粮”,经过一年努力,到1934年整个川陕苏区的粮食生产有了明显的发展,部队粮食的供应困难得到极大缓解。特别是面对国民党反动派“三路围攻”,红军从当时的军队战力、地理条件、政治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收紧阵地,诱敌深入”打法,迂回贵民关、直插九子坡、血战空山坝,出神入化,前后四个月毙伤敌军1.4万余人,俘敌1万多人,缴枪8000余支、机枪200余挺、迫击炮50余门,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正是由于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适时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抉择,苏区军民才能化被动为主动,站稳脚跟、克服困难,不断开创新的斗争局面。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领导川陕革命斗争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也是我们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根本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新的赶考路上,我们要追寻先烈先辈足迹,大力发扬注重实际、实事求是优良作风,奋力走好后发赶超振兴发展之路。注重实际、实事求是,需要把思想方法与客观规律统一起来,坚持从不断变化发展的形势出发,研究发展的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应对新挑战;要坚持加强党性修养,为了人民利益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冲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禁锢。特别是对当前来讲,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立足“红+绿”实际,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努力在红色土地上实现绿色发展,在绿色崛起中擦亮红色名片,以此告慰先辈先烈的在天之灵,兑现党对老区人民的庄严承诺。
从“排难创新”中赓续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不断拼搏进取,始终敢当先锋、敢争一流
开拓创新是一种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共产党人应有的责任担当。根据地创建之初,整个苏区身处险境、四面受敌、一穷二白,但就在这种极其残酷的环境中,红军将士吃刺儿草,攻困难山,勇于革故鼎新、创新创造,硬是从绝境之中闯出了一条生路,将一个个困难踩在了脚下。排除万难、创新创造表现在根据地创建、巩固、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经济领域推出《税务条例》十条办法粉碎了敌人物资封锁“企图”;民生领域制作“戒烟药丸”保存了红军兵源力量;宣传领域发明“水电报”“石刻标语”赢得了战略主动,全国最大红军石刻标语、位于通江县至诚镇九子坡村的“平分土地”四个大字就是当时苏区创新创造下不朽的红色产物,等等。不管风吹浪打,革命一刻不停,红军将士正是凭借着排除一切困难、勇于创新的特别精神品质,创造出了感天动地的恢弘史诗,在中国革命史上浓墨重彩地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党的二十大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繁重,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新征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我们要充分弘扬革命先辈敢闯、敢干、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理想信念、更新知识观念、掌握过硬本领,以勇立潮头的气魄,拉高标杆争创一流、踔厉奋发跨越赶超,大胆干事谋事成事。要胸怀“国之大者”、牢记“省之大计”、担当“兴市大任”,始终站在发展大局上想问题、干事情,事不避难、义不推责,及时疏“堵点”、攻“难点”、强“弱点”,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全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矛盾问题,不断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当然,推动创新创造,离不开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一定要建好机制、树好导向、用好干部、造好氛围,旗帜鲜明践行市委“用好五种人、七种人尤其不能用”要求,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澄清正名机制,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不干事的有危机,激励对标一流干、奋发进取干、甩开膀子干,在全社会形成大众竞相创业、万众竞相创新、干部竞相创先的火热局面,不断汇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栉风沐雨90年,革命老区焕新颜。新时代新征程,大力弘扬不惧艰险、排除困难的精神,激励和鼓舞老区人民上下求索、披荆斩棘、奋发有为,我们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让党旗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更加鲜艳夺目!(作者系中共巴中市委办公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