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是文物资源大市,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俗文物十分丰富。
为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八次全会部署,串珠成链打造“四龛护城”文旅品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6月20日,由四川省文物局、巴中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巴中石窟(南龛)综合保护性设施建设项目专家咨询会在我市召开,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长城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四川博物院、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的11名专家学者为巴中石窟保护出谋划策。
据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文物局于2023年12月对南龛摩崖造像综合保护性设施建设项目予以立项,因此,科学编制项目设计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坚持保护第一
注重保护设施与文物本体、周边环境的协调
“南龛摩崖造像综合保护性设施建设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能有效缓解日光、风、雨水、生物病害对摩崖造像本体的侵蚀。”在南龛石窟现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马家郁表示,要依据国家文物局的立项批复,以功能需求为主要目标,兼顾环境协调,在材料选择上使用经久耐用的现代材料。
与马家郁想法不谋而合的还有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杨善龙,“应该形成一个整体方案,包括前期开展哪些工作?做哪些研究?实施哪些建设内容?并加强对成功案例的对比借鉴,为保护性设施建设综合选择提供依据。”
“南龛摩崖造像是川渝石窟的优秀代表,特别是唐代造像,在全国众多窟崖中还是很有名气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黄克忠表示,在窟檐和保护性建筑上,应从历史价值、材料、结构、环境等方面做充分的调查研究,依据目前的石窟保护和科学技术水平,有步骤地拿出高水平的勘察试验报告和设计方案。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
复旦大学教授王金华表示,南龛窟檐保护设施建设刻不容缓,要尽快实质性地推动。“窟檐建设要坚持保护性第一,展示作用次之,展示设施可以和保护性设施结合,但南龛体量太大,首先要将保护性功能作为第一考虑,在形式上要协调简朴。不应过多考虑时代问题,窟檐是保护性设施,能基本协调、有所表现即可。在功能上一定要完善,要解决好雨水、风、阳光等问题,要充分勘察,为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无论使用何种新老材料,对材料老化、木质材料防腐阻燃、遮光帘材质以及材料导热系数、隔热等问题,应进行比较分析。”四川大学教授罗雁冰表示,在南龛综合性保护设施建设前,可考虑先实施病害治理项目。“大佛洞面积达1200平方米,体量很大,可先期开展酸雨、阳光、风等环境因素的模拟实验和评估。同时应加强专业人才的内培外引,发挥文物志愿者作用。”
四川博物院研究馆员韦荃表示,要分别弄清雨水、风、日照等环境因素对南龛摩崖造像的影响,尤其是将降雨与风的耦合作用搞清楚,弄清窟檐和檐顶以及文物本体之间的关系。
“窟檐的形式应具有可逆性,为后续的保护工作留下空间,并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注重与文物本体、周边环境的协调性。窟檐设计要兼顾日常维护、保养以及观众需求等。要从安全性、稳定性、协调性等角度筛选建设材料。同时加强窟前考古,开展好文物本体的前期研究、监测,为后续保护工作打下良好基础。”韦荃说。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保护文物就是传承中华文明。
在会议现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谢振斌非常赞同韦荃的想法,“还要充分考虑崖顶及保护建筑屋面的排水,处理好屋面与崖面的关系,并对崖面的建筑遗迹进行系统的调查,而且大佛洞、云屏石、瘗窟区三个区域的窟檐建设风格应保持一致,可将观赏功能局部地囊括到保护性建筑中去。”
树立“一盘棋”思维
让文物“活起来”
保护文物不是让它们藏之深山、孤芳自赏,而是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走进更多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
巴中石窟寺资源丰富、价值极高,可在文旅融合方面大有作为。
“南龛摩崖造像与周边的红色场馆、红色文物在一起,是全国少有的,要在设计上协调起来。在实地勘察中我发现北龛摩崖造像环境整治效果很好,水宁寺摩崖造像非常重要、非常精美,尤其是1号龛,但要注意监测粉状风化的问题。”马家郁表示,国家文物局要求多方案比选,应是多个专业机构多个设计方案的比选,要吸收省内外成功范例的经验,兼顾地方特色。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馆员许言表示,南龛摩崖造像前方有可供建设的场地空间,在建设可逆性窟檐的同时可融入展示功能,让文物“活起来”。要统筹排水、通风及与周边革命文物、石窟展示问题,将整个区域“一盘棋”考虑。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才能让文物“活起来”。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石窟石刻所高级工程师刘建辉表示,要加强窟檐建设的勘察设计前期研究工作,川渝地区的窟檐在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等方面具有地域特色,在方案设计前要研究清楚。应该对窟前崖壁面的梁柱空洞、排水槽以及窟前的建筑遗迹做系统考古勘察研究,并收集前期历史照片资料。
“在形制上我更倾向于廊柱,这种建设形式既是川渝地区特色,对石窟的影响又最小。”刘建辉说,在建筑结构上,尽量追求简单,以实现功能性窟檐保护为主,同时应该充分考虑游客的观展效果和后期保护工作实施的便利性。在实施窟檐建设前,对南龛崖壁危岩体进行系统调查,并与水害治理结合起来。对南龛摩崖造像保护性设施建设前后进行长期监测,为川渝地区乃至全国的窟檐建设提供依据。
中国长城研究院院长、教授赵琛表示,要发挥好宣教作用,与光福寺来历有关的碑文、题刻非常重要,建议建设巴中石窟博物馆,将整个南龛摩崖造像容纳在内,前面是博物馆,做数字化展陈,后面预留空间。
针对巴中石窟的发展,文物保护工程高级工程师张荣也有自己想法,“巴中南龛摩崖造像保护要与红色文物、古蜀道统筹考虑、系统研究。建议巴中成立石窟研究中心,作为管理方和研究方,要起到主导的作用,组织设计勘察研究团队共同努力,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并与科研院所衔接,建设四川东北部石窟研究基地。巴中“盛唐彩雕、全国第一”,应将石窟颜料研究作为重要研究方向。”
此外,记者在会场还听到一个高频关键词——人才。
与会专家均表示,巴中要更加注重引进和培养石窟寺专业人才。“石窟寺研究人才严重缺乏,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希望更多人才坚守石窟寺考古一线,在实践中成长成才。”马家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