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慎终追远祭英魂。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通过鲜花表达哀思……随着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线上祭祀、鲜花祭祀等方式表达对先烈、对亲人的思念,我市吹起文明祭祀风。
每到清明时节,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工作人员陈燕就成了馆里最忙碌的人,她不仅要接待全国各地前来祭祀的红军后代,还要帮助那些到不了现场的红军后代“代为祭扫”。
“根据红军后代的要求,我们帮他们采买,并完成整个祭祀活动。虽然会累一些,但也是值得的。”说话间,一红军后代又来到陈燕跟前寻求帮助。很快,陈燕便通过手机里的信息告诉对方墓碑在什么地方,“对第一次来的红军后代,我们会亲自带着他们去。”
“我们除了提供‘代为祭扫’服务,还专门推出网上祭扫活动。”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馆长周璇介绍,通过关注“川陕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点击“网上祭英烈”即可进行网上祭祀,实现在线敬献鲜花、留言寄语等。据统计,截至4月6日下午1点,已有24335人完成网上祭祀。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每年清明时节前往祭祀缅怀先烈的人很多。
“我们开通了网上祭祀直达通道,通过扫描‘川陕苏区红色王坪’二维码,即可进入‘在线祭拜’页面,敬献鲜花、留言缅怀先烈。”川陕苏区纪念馆副馆长徐劲松介绍,不能到现场祭扫的人可通过拨打咨询电话,工作人员即可代为祭奠。
今年清明前夕,来自旷继勋烈士家乡——贵州省思南县的秦文,因无法前往陵园,特意从家乡给陵园寄来了一批糕点,并电话委托工作人员代为祭扫。按照秦文权的嘱托,4月4日上午,陵园管理局组织干部职工在旷继勋烈士墓前摆放糕点、敬献花篮、默哀致敬并行三鞠躬礼,通过视频方式向秦文权报告了代为祭扫情况。“自2020年启动代为祭扫服务以来,帮助多名无法现场祭扫的烈士后人和社会群众寄托哀思,实现情感寄托。”徐劲松介绍。
“采取敬献鲜花、网络祭祀等低碳、环保的方式缅怀故人,变注重实地实物祭扫为精神传承为主,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情感融入现代文明的表达方式,不失为一种表达哀思的好方法。”通过网络祭祀的市民王先生说,如今的网络祭祀平台,不但能将先辈亲人的文字、图像等资料永远留存,更能让后世子孙了解先人的光荣与梦想。
在巴州区照台山陵园,工作人员为前来祭扫的人免费提供鲜花、小灯笼和祈福牌,以及桶、毛巾等洁墓工具,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推进移风易俗,引领文明新风尚,助力文明祭扫,争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和传播者,“以前陵园里烟雾缭绕的现象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群众文明祭祀的身影。”
在通江县梨树坪公墓,也开展了“清明寄相思文明新风尚”公益鲜花领取暨文明祭祀打卡行动,通过“线上(免费领鲜花)+线下(打卡倡文明)”的互动形式,引导群众以鲜花祭扫、网络追思等低碳方式表达哀思,并借助社交平台传播文明理念,让传统节日焕发时代新意,以暖心举措传播温情,共同营造绿色殡葬、平安清明、文明祭祀的浓厚氛围。“截至4月6日下午3点,已有400余人免费领取了鲜花。”通江县殡仪馆所长李亚东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