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逶迤,巴水蜿蜒。岁月在此沉淀下无数文明瑰宝,每一处文物都是凝固的历史诗篇,承载着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镌刻着巴文化绵延不绝的生命印记。
近年来,我市在文物保护方面持续发力,通过一系列举措,让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源在保护与传承中焕发新生,绽放出独特的时代光彩。
创新保护方式 让文物“活”起来
走进位于南江县长赤镇的长赤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陈列馆,红军石刻标语格外引人注目,“谁是世界上的创造者,只有我们劳苦工农”“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等标语,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红军的革命理想和坚定信念。陈列馆还展出了红军使用过的武器、生活用品等珍贵文物,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近年来,南江县积极推动长赤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的保护开发,让这一红色遗迹在新时代绽放出耀眼光芒。
“受岁月侵蚀和自然灾害的影响,长赤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曾面临诸多问题,如柱梁倾斜、梁檩腐朽、墙体脱落等。”南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郭国良介绍,在修缮过程中,坚持“修旧如旧”原则,邀请专业的文物保护团队,采用传统工艺对旧址整体提升1.2米,开展精心修缮。
为了更好地展示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南江县对旧址陈列馆进行了展陈提升,通过深入挖掘历史资料和革命故事,精心设计展览内容,运用实物、图片、文字、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上世纪30年代红四方面军在长赤的英勇战斗事迹。
长赤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的保护开发,只是我市文物保护的一个缩影。
在做好文物本体保护的基础上,我市积极探索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走进人们的生活。
2024年,我市积极探索文物资源合理利用新途径,成绩斐然。红色诗剧《问君归期》《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里的思政课》入选全国“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精品项目名单。
而“四龛福城”文旅IP的打造,就是对文物开发利用的生动实践。
“自去年提出整合资源打造该文旅IP后,我市迅速行动,成立专项工作组、印发三年行动计划、编制专项规划,还开放北龛石窟、水宁寺石窟、西龛石窟。”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游客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5%,门票收入增长38%。“四龛福城”已成为巴中文旅新亮点,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千年石窟的魅力。如青海游客黄秀华所言:“南龛石窟确实比较震撼,仿佛看到了穿越了千年的盛世繁华,让我不虚此行。”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挖掘巴文化、红色文化、石窟文化和蜀道文化内涵,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冯亮表示。
立法先行 为文物保护筑牢法律根基
文物保护,立法先行。法律法规是文物保护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全省首部石窟保护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巴中市石窟保护条例》以及全国首部红军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巴中市红军文物保护条例》。
这些法规明确了文物保护的责任主体、保护范围以及处罚措施等,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使文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以石窟保护为例,《巴中市石窟保护条例》对石窟的日常管理、修缮维护、周边环境治理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有效遏制了乱刻乱画、破坏周边环境等损害石窟文物的行为,为巴中石窟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撑起了法律“保护伞”。
文物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
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文物古迹与考古科负责人涂洪铭介绍,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还组建了市级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出台了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的15条措施,文物点位责任制、文物安全巡查检查办法以及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等制度规划方案,对发现的文物安全隐患,及时销号,从而筑牢全市文物安全底线。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我市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努力与探索,不仅为文物的长久保存奠定了坚实基础,更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未来,我市将继续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不断开创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新局面,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巴中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