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巍大巴山深处,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巴中这片热土上曾经燃起革命的星星之火,如今正绽放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光芒。全市689所学校、4.12万名教职工、43.78万名学生,在党旗的引领下,正共同奏响一曲立德树人的壮丽乐章。
筑牢堡垒:建强组织体系“主心骨”
“我们学校每个支部都有特色品牌,高三年级党支部刚获评全省先进党支部。”巴中中学党委书记彭中华介绍。走进巴中中学,教学楼上“党旗飘扬·立德树人”的标语格外醒目,党员活动室内,鲜红的党旗、规范的制度、丰富的学习资料一应俱全。这正是我市教育系统“一切工作到支部”鲜明导向的生动体现。
全市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38所设党委(总支)学校全部成立党务工作机构,336所学校配齐专职副书记,实现公办学校党组织全覆盖、民办学校应建尽建。巴中棠湖外语实验学校党委书记向仕波被评为2024年度全省社会领域优秀党务工作者,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优秀代表。“我们把党建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向仕波说。
在标准化建设中,全市打造“红色课堂党支部”“师德先锋党支部”等特色支部200余个。南江县长赤镇龙池学校以“红色浸润,丹心育人”为品牌,开展“十个一”红色文化浸润活动,让红色基因深植师生心田。“我们通过读红色书籍、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观红色影视、访红色基地、写红色心得、演红色剧目、办红色讲座、做红色传人、创红色班级活动,让红色教育活起来、实起来。”该校党支部书记何晓钟介绍。
深度观察:市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抓住了三个重点:一是健全组织体系,实现党组织全覆盖;二是配强党务力量,确保党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三是创新活动载体,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铸魂育人:握紧立德树人“方向盘”
每周三下午,市教育讲习堂总是座无虚席。“这是我们创新开办的学习平台,市、县、校三级每周开讲,已组建7个宣讲团、390余个宣讲队。”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图:南江县长赤镇龙池学校学生开展“忆先烈·话清明”活动。
讲习堂邀请各级班子成员、名师名校长轮流上讲台,内容涵盖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教学改革、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成为教育系统理论学习的重要阵地。
在通江县第六小学,图书馆、走廊、宣传栏都成为红色教育阵地。“我们围绕‘巴山儿女’‘红军精神’等题材开办专栏,让学生了解革命前辈的可贵品质。”该校党支部书记高怀阳说。该校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开发了《巴山红旗谱》《红军故事汇》等校本课程,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全市共开发校本思政课程50余门,将红色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全过程。
师德建设同样成效显著。通过“师德标兵”“党员名师”评选,建立师德档案,并将表现与职称评聘直接挂钩。去年全市共评选出师德标兵50名,党员名师100名,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党建引领,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行党员教师担任思政课教师、班主任“双岗双责”,开展“思政课进课堂、进社团、进家庭”活动,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巴中中学高级教师张老师说:“作为党员教师,我们既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通过‘双岗双责’,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典型案例:南江县长赤镇龙池学校充分利用校内红三十军医院旧址,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学校组织师生收集整理红色故事,编写红色教材,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让红色资源成为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在这里,孩子们能够亲身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这种教育效果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比拟的。”何晓钟说。
服务民生:激活教育发展“新动能”
“党员支教帮扶计划”让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恩阳区借助成巴合作,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党建教研团队。“我们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城乡学校党组织结对共建。”恩阳区党建办主任李汶说。去年以来,全市共组织200余名党员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开展教研活动300余场,惠及师生2万余人。
“双减”政策落地中,党员教师带头参与课后服务、开展义务辅导。全市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200余支,开展课后服务项目500多个,有效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我们学校党员教师全部参与课后服务,开设了科技创新、艺术素养、体育健康等各类社团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平昌县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谭鹏洲说。
针对特殊群体,各校组建“党员帮扶小组”,落实“一生一策”关爱措施。平昌县实验小学设立党员先锋示范岗,让近200名孩子获得资助。“我们及时了解家庭困难学生,争取政策和社会爱心人士帮助。”谭鹏洲说。该校建立了完善的帮扶机制,通过党员教师结对帮扶、社会资源整合帮扶等方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校园安全防线同样有党员身影。各校建立“党员安全责任区”,党员教师带头排查隐患、参与应急演练,筑牢校园安全屏障。“我们学校每个党员都负责一个安全责任区,定期开展安全检查,组织应急演练,确保校园安全万无一失。”通江二中党委书记李升介绍。
创新实践:我市创新开展“阳光问教”活动,通过随机暗访课堂教学组织、食品安全管理等,每学期集中曝光问题、现场质询问责、跟踪督办整改。“这种方式很有效,既发现了问题,又促进了整改,推动了系统生态持续向好。”一位参与活动的家长代表说。去年以来,全市共开展“阳光问教”活动20余次,发现并整改问题100余个,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创新机制:压实党建工作“责任链”
党建工作被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建立责任清单,形成“书记抓、抓书记”的工作格局。“我们制订了详细的党建工作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学校评优、干部任用直接挂钩,确保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市教育局党建办负责人表示。
专班定期对学校党组织建设、制度落实等情况开展督促指导。去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党建专项督察4次,覆盖所有县(区)和直属学校,发现并整改问题50余个。“督促指导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督促指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一位工作人员说。
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按标准落实党组织活动经费,完善党员活动室、党建文化长廊等阵地建设。全市投入党建经费1000余万元,新建或改扩建党员活动室200余个,打造党建文化长廊50余个。“有了好的阵地,党组织活动开展得更规范、更有吸引力。”巴师附小党委书记陈然说。
利用“学习强国”“四川党建”等平台,推动党员学习常态化,提升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我们要求全体党员每天登录学习强国学习,定期检查通报学习情况,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教育系统学习强国参与度、平均分均位居全市前列。
制度创新:巴中市教育系统创新建立“党建+业务”双考核机制,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这种机制避免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实现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一学校校长评价。
典型引领:打造百花齐放“风景线”
在巴中市教育系统,一个个党建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巴中中学开展“红色引擎·立德树人”品牌创建活动,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开展党员承诺践诺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们要求党员教师做到‘三带头’:带头教书育人、带头教育科研、带头服务师生。”彭中华说。
恩阳区二小打造“红烛先锋”党建品牌,开展“党员教师结对帮扶”活动,每名党员教师结对帮扶1-2名青年教师和3-5名学困生。“通过结对帮扶,既促进了青年教师成长,又帮助了学困生进步,取得了良好效果。”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芙蓉介绍。
通江县实验中学开展“党建+教研”品牌创建,组织党员骨干教师成立教研攻关小组,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我们围绕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推出了一批优质课例和教研成果。”学校教研组负责人说。
数字赋能:市教育系统积极探索“智慧党建”新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和效率。“我们开发了党建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党员教育管理、组织生活、考核评价等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市教育局信息中心负责人介绍。该平台包括党员信息管理、组织生活记录、学习培训管理、考核评价等多个模块,为党建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征程再启:谱写时代发展“新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教育系统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聚焦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党建质量。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进一步健全组织体系,提升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三是进一步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四是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五是进一步压实党建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具体措施包括:实施“党建质量提升工程”,开展“一校一品”党建品牌创建活动;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把优秀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管理骨干;深化“党建+思政”改革,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结果运用等。
远景展望:未来,全市教育系统将基本形成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制度机制更加完善、作用发挥更加充分、特色品牌更加鲜明的党建工作新格局,实现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保证。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全市教育系统正以昂扬的姿态、扎实的举措,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为革命老区教育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谱写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