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巴中对抗日战争贡献的现实意义略论

2025-09-22  巴中市恩阳区史志档案中心课题组  

  一、巴中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巴中党的各级组织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团结各界民众抗日救亡,组织发动人民群众捐献钱粮,支援前线,动员热血青年参军参战,打通川陕交通线,对抗日后方基地的建设和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共巴中市委党史办公室,《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巴中市历史》(1921—1949),2018年5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第98页。]

  (一)人力支援:为抗战前线输送兵员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巴中民众展现出了非凡的爱国热忱与奉献精神,踊跃参军奔赴抗日前线。远在东北一师范校读书的通江县曲滨乡李光宗假期回乡受到感染,返校后就弃学从军抗日。参军前,他给在家乡的哥哥李光宾写的书信中讲道:“我要去了,我要战斗。我要去了,我要战斗!让刺刀代替笔尖,让枪声代替呐喊,让自己沸腾的血液去灌溉胜利之花!”其拳拳报国之心跃然于信中。[中共巴中市委党史办公室,《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巴中市历史》(1921—1949),2018年5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第129页。]1937年至1945年,通过国民政府征兵途径,巴中儿女参加抗日军队的人数达22551名[巴中市巴州区档案馆,《巴中抗战优抚档案汇编》,2021年7月中华书局出版。]参加抗日远征军,赴缅甸、越南作战的青年有数百名之多。化成中心小学的党员教师鼓励参军学生英勇杀敌、保家卫国。1942年,巴中县30余名中小学生(主要是化成中心小学的学生)参加抗日远征军,赴缅甸、印度等国作战。[中共巴中市委党史办公室,《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巴中市历史》(1921—1949),2018年5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第121页。]这些巴中儿女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日战争的各个战场,成为抗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众多重要战役中,巴中兵员身影活跃。他们随川军等部队参与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一系列正面战场的关键战役。巴中兵员浴血疆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英勇献身,付出了重大牺牲,他们的功绩永载史册,值得后人永远缅怀。以通江县陈河乡为例,该乡“1936年至1943年应征国民党军队出川抗战人数为54人,在抗战中伤亡人数为31人(其中阵亡17人,失踪14人),伤亡人数占实征人数的57.41%”。[中共巴中市委党史办公室,《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巴中市历史》(1921—1949),2018年5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第129页。]

  (二)物资保障:支援前线的物资供给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地处川陕边区的巴中,虽远离正面战场,却以其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成为支援抗战的重要后方基地。在粮食供应上,巴中人民节衣缩食,向抗战军队和后方输送了大量稻谷、玉米、小麦等粮食,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巴中累计上缴公粮约98万石,有效缓解了前线军队和后方机关、民众的粮食短缺问题,为保障军队战斗力和后方稳定提供了基本物质支撑。在棉花及其他相关物资方面,巴中积极组织农民种植棉花,所产棉花除满足本地军需、民用纺织外,大量被运往后方纺织厂,制成军服、绷带等军需品,源源不断送往前线,为解决军队被装补给困难发挥了关键作用。

  工匠、农民等参与的生产活动,虽规模有限,却以坚韧的协作精神,为持久抗战注入了来自大巴山深处的力量,彰显了后方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抗战决心。据不完全统计,巴中在全面抗战时期,为抗战贡献捐款616866.69元,军鞋4949双。由于对抗战时期捐款捐资等情况的记录不全和后来资料遗失等原因,实际的捐款捐资缴粮数额应当远远大于这个统计数据。[中共巴中市委党史办公室,《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巴中市历史》(1921—1949),2018年5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第130页。]

  (三)修筑工事:积极抵御日军入川

  全面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和军队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布置“巴山防线”,修筑的抗战工事有防空洞、避难所、防御性碉堡、营房等。广大人民群众在抗日救亡运动,特别是地下党员组织开展的抗日宣传的影响下,为修筑这些抗战工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1939年6月,通江县有400余名民工前往万源罗文坝修筑汉渝公路。1940年秋,巴中县龙岗乡和西兴乡共100余名民工前往达县修建河市机场。1943年秋,巴中县驷马乡33名民工也前往达县修建河市机场。巴中人民为抗战胜利谱写出了一曲曲气吞山河、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史诗。[中共巴中市委党史办公室,《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巴中市历史》(1921—1949),2018年5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第130页。]

  (四)精神动员:营造全民抗战氛围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巴中这片红色土地上,抗日宣传的浪潮汹涌澎湃。1940年,由达县省中、省师、简师学生30余人组成的“抗日救亡宣讲团”,到巴中县进行抗日宣传。[中共巴中市委党史办公室,《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巴中市历史》(1921—1949),2018年5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第122页。]巴中的大部分学校组织了抗日文艺宣传队。

  艺术表演在巴中街头巷尾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当地的文艺工作者与爱国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编排了《放下你的鞭子》《卢沟桥之战》等经典剧目,演员们用真挚的情感、生动的演绎,将日军的暴行、同胞的苦难以及抗日军民的不屈斗志展现得淋漓尽致。台下观众时而热泪盈眶,时而群情激昂,掌声与呐喊声交织,爱国热情在一次次表演中被点燃。

  绘画与标语则以直观醒目的方式,让抗日思想深入城乡每个角落。山边的石崖、街头的墙壁、村口的大树、废弃的门板,都成了宣传的阵地。黄琨执笔在通江县城画有4幅大型抗日宣传壁画,分别是文庙甬壁上的“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通江县政府大门口的“祖国的美好河山”、县城大街“日寇飞机轰炸情景”和通江中学“中国军人抗日战斗场景”。色彩鲜明的画面搭配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还我河山”“团结起来,抗战到底”等铿锵有力的标语,如同一声声冲锋号角,时刻提醒着人们国难当头,唯有抗争才能求得生存。这些画作与标语,不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精神的感召,让每一个路过的人都深受触动。

  报刊书册作为文字宣传的主阵地,在巴中传递着抗战的最新讯息与进步思想。很多学校和县民众教育馆办了黑板报、墙报,部分学校创办了不定期的油印报刊,刊登抗战消息,动员人民积极抗日。任南江县民众教育馆馆长的地下党员万敬修,积极倡导并组织印制抗战书籍600余册,抗日歌曲数百首,在全县范围内发放。[中共巴中市委党史办公室,《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巴中市历史》(1921—1949),2018年5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第127页。]这些报刊书册等篇幅虽小,却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在黑暗中的前行方向。

  二、巴中对抗日战争贡献的历史价值

  (一)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巴中贡献在全国抗战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抗战全面爆发后,这片红色土地迅速响应号召,成为后方支援前线的重要力量。巴中人民踊跃参军,组建起一支支英勇善战的抗日队伍,他们带着家乡人民的期盼奔赴抗日前线,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重大战役中浴血奋战,用生命和热血践行着保家卫国的誓言,为牵制日军、消耗敌人有生力量贡献了巴中力量。

  同时,巴中在后方支援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面对抗战时期的物资匮乏,巴中群众节衣缩食,积极开展生产运动,将粮食、布匹等紧缺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有力保障了抗日军队的后勤补给。此外,巴中还利用其地理优势,成为连接西南与西北的重要交通节点,为抗战物资的转运和人员的调配提供了便利,在沟通抗战前线与后方的联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体现的民族精神:巴中民众在抗战中展现的爱国、团结、牺牲精神

  深沉厚重的爱国情怀,是巴中民众投身抗战的精神底色。面对民族危亡,巴中人民不分男女老幼,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从城镇到乡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呐喊响彻云霄,无数青年主动请缨奔赴抗日前线,用“以身许国”的誓言践行着对民族的忠诚。后方百姓则节衣缩食,将粮食、布匹等物资源源不断送往战场,用最朴素的行动支援前线,展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担当,让爱国情怀在烽火中化为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众志成城的团结意志,是巴中民众抗击侵略的制胜关键。抗战时期的巴中,打破了地域、阶层的界限,形成了全民一心的抗战局面。无论是曾经的红军战士,还是普通农民、工人、知识分子,都凝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邻里之间互助互济,共同应对物资匮乏的困境;各阶层人士协同合作,组建抗日宣传队、运输队等,在后方筑起坚实的支援防线。这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结力量,让巴中成为抗战大后方的坚固堡垒,彰显了“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深刻道理。

  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是巴中民众留给历史的精神丰碑。为了民族的存续,巴中民众付出了巨大牺牲。无数热血儿女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倒在了抵御外侮的前沿阵地,他们的姓名或许未被一一铭记,但“为国家争生存、为民族争人格”的壮举永载史册。后方民众也承受着家园被袭扰、资源被征调的压力,却始终坚守信念,用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抉择,支撑起抗战的后方根基。这种不畏牺牲、向死而生的精神,不仅为抗战胜利注入了不竭动力,更成为巴中精神宝库中最璀璨的部分,激励着后人传承红色基因,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抗战时期的动员对巴中社会变革的推动

  其一,动员打破了传统社会的封闭性,重塑了民众的国家认同与集体意识。巴中地处川北山区,战前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中,宗族势力与地方乡绅主导着社会秩序,民众对国家的概念多停留在模糊的“朝廷”层面。抗战爆发后,自上而下的动员体系迅速渗透到乡镇村落,通过宣传队、识字班、集会演讲等形式,将“保家卫国”“民族危亡”的观念植入民众认知。无数巴中儿女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参军入伍,后方民众则积极参与募捐、纳粮、支前,原本分散的个体被纳入民族抗战的集体行动中。这种动员让民众首次清晰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的紧密关联,传统的地域认同逐渐向民族国家认同转变,为后续社会整合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二,动员推动了社会权力结构的松动,为基层民众提供了参与公共事务的契机。抗战动员中,国民政府与地方党组织(巴中曾为川陕苏区核心区域,党组织仍有深厚影响)共同搭建了新的基层动员网络,吸纳了大量农民、手工业者、进步青年参与其中。他们或担任动员委员,或组织抗日团体,在征粮、征兵、宣传等事务中发挥作用,打破了乡绅地主对基层权力的垄断。同时,为保障动员效率,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简化行政层级、加强基层管控的措施,客观上削弱了宗族势力的影响力。这种权力结构的局部调整,让普通民众首次感受到自身在公共事务中的价值,为后续社会变革中“民众主体性”的觉醒埋下伏笔。

  其三,动员催生了新的社会需求与生产方式,推动了地方经济与社会事业的有序转型。为满足前线物资需求,巴中的纺织、冶炼、运输等行业在动员中得到一定发展。政府组织妇女成立纺织合作社,利用本地棉花、羊毛生产军布;鼓励民众参与公路修建,保障川陕运输线畅通,这些举措不仅支援了抗战,更打破了传统农耕经济的单一性,催生了手工业合作化、运输商业化等新生产模式。同时,为提高动员效率,地方政府普及简易识字教育,开设卫生防疫培训班,推动了基础教育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初步发展。尽管这些变革带有战时应急的色彩,却为巴中社会注入了现代化元素,成为战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微弱火种。

  三、巴中抗战贡献的现实意义

  (一)对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

  一方面,挖掘抗战史料,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一是巴中抗战史料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鲜活素材。巴中地处川陕革命老区,在抗战时期留下了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印记。从无数巴中学子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到后方群众踊跃捐粮捐款、开展支前运动,这些具体而微小的史料,打破了爱国主义教育中“宏大叙事”的距离感。抗战不是遥远的历史概念,而是由千千万万普通人用热血与坚守书写的集体记忆,从而让爱国主义从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认同。二是巴中抗战担当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精神内核。巴中抗战中展现出的“不畏强敌、团结一心、舍家为国”的担当,与当代爱国主义教育倡导的价值理念高度契合。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巴中人用“一勺米、一块布、一个铜板”的点滴奉献汇聚成支援前线的洪流,用“父送子、妻送郎、兄弟同参军”的壮举诠释了家国大义。通过挖掘这些精神内核,引导当代人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局,让爱国情怀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在平凡岗位上践行责任与担当。三是巴中抗战的地域特色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创新路径。巴中抗战史料的地域属性,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本土化”创新提供了思路。相比于全国性的抗战历史,地方史料更贴近当地群众的生活记忆,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可以通过整理巴中抗战老兵的口述史、修复抗战时期的旧址遗迹、打造地方抗战主题展览等方式,让本地青少年在熟悉的环境中触摸历史。这种“身边的历史”教育模式,既能增强地域文化自信,又能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具亲和力与实效性,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另一方面,以抗战事迹为载体,增强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一是挖掘本土抗战记忆,让爱国主义教育扎根乡土。巴中虽非抗战前线,却以独特方式深度卷入民族救亡洪流:无数巴中青年奔赴战场,用血肉之躯铸就防线;后方民众节衣缩食支援前线,用生产与募捐搭建起抗战“大后方”。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带着地域的温度与细节,比宏大叙事更易引发民众的情感共鸣。我们可以通过整理地方抗战档案、讲述本土英雄事迹等,让民众从家乡的抗战记忆中感知个人与民族的紧密联结,明白“民族大义”并非遥远的概念,而是曾由身边先辈用行动书写的真实历史。二是激活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让民族认同对接现实需求。巴中抗战中展现的团结御辱、不屈不挠精神,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们应跳出单纯的历史回顾,将抗战精神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相结合,延伸到新时代普通人在岗位上的坚守与奉献,关联到今日“强国建设”的责任感,强化“我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与使命自觉。三是创新抗战故事的传播方式,让民族记忆融入日常生活。巴中抗战的记忆载体多元,既有战场老兵的口述史,也有后方支援的老物件,更有遍布城乡的抗战标语与遗址。这些载体若能以创新方式呈现,便能让历史“活”起来。当抗战记忆从书本走向生活场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体验,民众对民族历史的认知便会从“知道”升华为“认同”,进而转化为维护民族尊严、推动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借鉴

  一方面,传承团结奋斗精神,助力地方经济建设。在那个艰苦卓绝的抗战年代,巴中儿女不分党派、不论阶层,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用血肉之躯筑起抗战后方的坚固屏障。这种在逆境中拼搏、于困局中求进的奋斗精神,对当下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当前,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动能不足等挑战,巴中抗战中展现出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闯劲与韧劲,正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我们要以这种奋斗精神为指引,正视发展短板,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勇于探索创新路径,在攻坚克难中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奋斗成为激活区域发展的持久动力。回望巴中抗战历史,其背后蕴含的“团结”与“奋斗”两大核心密码,本质上是对“以人为本、聚力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如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样需要站稳人民立场,将团结奋斗的精神转化成为群众谋福祉的实际行动。通过改善民生、优化营商环境、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在区域发展中找到自身价值,从而激发更广泛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终形成“人人愿担当、个个能作为”的良好发展生态,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地方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持续焕发新生。

  另一方面,利用抗战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一是深挖资源内涵,构建特色红色旅游IP。巴中抗战时期留下了众多遗址遗迹、英雄事迹等,这些资源具有不可复制的历史价值。我们通过系统梳理史料,将分散的抗战文化资源串联成线,打造“巴中抗战记忆”主题旅游线路,形成了“一核多点”的特色红色旅游格局。同时,我们在发展特色红色旅游时,需避免同质化开发,而是要深入挖掘本地抗战文化的独特性,通过场景还原、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历史“活”起来,构建具有辨识度的特色红色旅游IP,从而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二要推动文旅融合,激活区域经济发展动能。不能将特色红色旅游局限于单一的观光层面,而是积极推动“特色红色+”融合发展,如将抗战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生态资源相结合,开发红色研学、民俗体验、乡村休闲等多元产品。例如,依托抗战时期的军民鱼水情故事,打造“军民共建”主题民宿,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历史温度。这种融合发展模式,不仅延伸了红色旅游的产业链条,还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持续活力,证明红色旅游完全可以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重要引擎。三要强化精神传承,助力社会治理与价值引领。在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始终注重抗战精神的当代转化。通过举办主题纪念活动、开展“抗战精神进校园”等举措,让本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深刻理解历史,增强家国情怀。这种以红色旅游为载体的精神传承,不仅提升了区域文化认同,更在潜移默化中凝聚了社会共识,为基层治理提供了精神纽带。实践表明,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既能带来经济效益,更能通过精神文化的浸润,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双丰收”。

  (三)对民族精神传承与弘扬的价值

  一方面,将巴中抗战担当融入新时代民族精神建设。一是巴中抗战为民族精神注入了坚韧不拔的斗争基因。无数巴中人或参军奔赴前线,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或留守后方,以肩挑背扛支援前线物资,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的抗争精神。新时代民族精神建设需要这种斗争基因的延续——面对发展中的艰难险阻,巴中抗战中那份“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劲头,能激励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凝聚力量,让民族精神在时代考验中愈发刚毅。二是巴中抗战彰显了团结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抗战时期的巴中,不分男女老幼、不分阶层职业,全民皆兵、全民皆援。在新时代,民族精神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巴中抗战所彰显的团结精神,为我们提供了鲜活范本——它提醒我们,唯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形成无坚不摧的合力。三是巴中抗战深化了爱国情怀与家国担当的精神传承。无数巴中人告别亲人、奔赴国难,用生命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誓言;后方群众则以“毁家纾难”的奉献,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种深植于乡土的家国情怀,是民族精神中“爱国主义”的根基所在。新时代民族精神建设,需要让爱国情怀从历史走向现实,从情感共鸣转化为实践行动。

  另一方面,激励当代人在面对挑战时发扬斗争精神。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巴中儿女或穿上军装奔赴前线,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或坚守后方,垦荒生产、募集物资,以点滴之力支援战局。无论是枪林弹雨中的冲锋,还是艰难困苦下的坚守,巴中人民始终展现出不屈不挠的抗争姿态——面对装备的悬殊不退缩,面对环境的恶劣不低头,用行动诠释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民族气节。这种在绝境中迸发的抗争力量,恰是当代人面对生活、工作中各种挑战时最需要汲取的精神养分。这种抗争穿越时空,在今天依然闪耀——当代人面临的挑战或许不再是枪林弹雨,但职场竞争的压力、科研攻关的瓶颈、生活困境的阻挠,同样需要我们拿出巴中抗战时期的那份执着与勇毅,不向困难妥协,不被挫折击垮,以团结之力攻坚克难,以坚韧之志突破重围。

  赓续巴中抗战担当,本质上是传承一种“永不言弃”的抗争基因。它提醒着当代人,挑战越是严峻,越要唤醒内心的斗志;前路越是坎坷,越要延续先辈的勇气。从巴中抗战的历史中汲取力量,我们便能在面对挑战时,多一份“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底气,多一份“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让民族精神中的抗争力量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的光芒。

蜀ICP备19032490号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