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建设区域文化产业带的几点思考

2021-02-01  中国文化报  祁述裕

  中央“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建设区域文化产业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文、卫、体领域专家座谈会,习近平在谈到文化产业发展时提出:“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建设区域文化产业带,形成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是“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建设区域文化产业带的三个“有利于”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区域文化产业带,提出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我认为这主要着眼于三个“有利于”。

  第一,有利于促进文化资源的最佳配置。与经济发展一样,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行政区划作为空间载体,通过行政力量来推动。这种发展模式有优点也有不足。优点是力度大,动作快。不足是各自为阵,画地为牢,无法顾及文化资源的跨区域特点。以苗族文化为例,以苗族文化为内核,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就涉及多个省和自治区。需要统筹协调,这样才能促进文化资源的最佳配置,避免重复建设。

  第二,有利于统筹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尽管我们一直强调要统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但很长时间里落实起来困难重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一直分属不同行政部门管理。2018年成立文化和旅游部,将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合并,解决了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协调难的问题,为建设区域文化产业带提供了体制保障。

  第三,有利于国际区域文化发展理念和我国文化实践的结合。发达国家在探索区域文化发展方面起步早,理念和实践都走在了前面,值得学习和借鉴。

  区域文化产业带应重视文化线路、场景和国家公园建设

  文化线路。文化线路就是发达国家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理念。文化线路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结合的线性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族群。文化线路作为遗产类型的理念形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了《文化线路宪章》,“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新的大型遗产类型被正式纳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文化线路理念注重区域合作,汇集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休闲游憩、教育审美、生态维护等多重功能。与文化线路理念相近的有文化廊道、遗产廊道、历史路径、线状遗迹等理念。比如,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塞默林铁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是第一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铁路。塞默林铁路位于奥地利东部维也纳至特里雅斯特的丛山峻岭间,全长41.7公里,建于1848年至1854年。是世界上第一条完全使用镐头等工具在高山上开凿的铁路。文化线路理念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强调拥有独特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族群,二是线路的长度可长可短,没有一定之规;强调自然、文化、经济三者并举。

  国家公园。发达国家区域文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建设国家公园。文化线路具有线性和带状的特点,国家公园的特点则是块状概念。国家公园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区域。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旅游景区,国家公园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基本思路。从实践看,国家公园不仅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也带动了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以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1200多个各类国家公园。国家公园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强调景观资源的保存与保护;二是注重资源环境的考察与研究;三是强调旅游观光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场景。建设区域文化产业带还应该重视文化场景营造。文化线路是线性或带状概念,国家公园是块状概念,文化场景更多的是微观建设。文化场景强调微观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养成,旨在增加区域魅力,强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场景营造强调社区、便利性生活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多样性人群、意义和价值等五要素的结合,这有利于增加特定空间和区域的吸引力。

  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需做到线面点结合

  “十四五”时期,建设区域文化产业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将国际区域文化发展理念和中国文化实践相结合,做到线、面、点的结合,把文化线路、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场景等区域文化发展理念融于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中。

  以文化线路为例。跟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文化线路有四个特点,一是涵盖范围更大,二是尺度也更大,三是承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四是涉及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

  实际上,文化线路理念已经广泛应用于相关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比如,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后,文化和旅游部和黄河流域九省区都在紧锣密鼓制定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统弘扬规划。其中,一个重要思路就是提出建设黄河文化遗产廊道。该廊道连接了以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为代表的甘青地区彩陶文化遗址,以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为代表的北方石城遗址,以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为代表的史前中心聚落遗址等。

  再有,借鉴文化线路理念,在相关规划中提出建设被称为黄河一号的国家文化旅游风景道,这条文化旅游风景道从兰州市到东营市长达3800公里。规划还提出建设湟水、洮河、汾河、渭河、泾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8条支流岸线国家文化旅游风景道。另外,还设计了6条研学线路,包括黄河华夏古文明探源游、黄河古都新城游、黄河寻根问祖游、黄河生态文化游、黄河红色基因传承游、黄河治水文化游等。这构成了立体的文化旅游线路。

  再以国家文化公园为例。2010年6月,国家文物局颁布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试行)》,为规范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开了先河。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评出了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包括圆明园在内的12个项目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标志着国家文化公园的正式启动。

  在谋划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时,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比如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被列入《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草案)》中,并确立了构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建设工作要求。“十三五”期间,陕西省把建设黄河国家公园列入《陕西省“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19年12月,经河南省编办批准,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更名为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管理委员会,负责筹建河南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文化公园理念是一种块状思维的建设理念。《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草案)》将块状思维理念运用到旅游城市群建设中。规划提出,以黄河流域河湟文化片区、河套文化片区、关中文化片区、三晋文化片区、河洛文化片区、齐鲁文化片区等六大文化片区,建设七大旅游城市群,包括兰西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等。

  块状思维还延展到建好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包括发掘展示仰韶文化遗址、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等,推进隋唐洛阳城、北宋东京城、西夏陵、铺津渡与蒲州故城等大遗址整体保护和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原文化部和财政部出台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规划》,这实际上是第一部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藏羌彝走廊”是指我国西部历史上以藏羌彝族群(以藏缅语族居多)先民为主体、纵贯大西北和大西南的民族迁徙和休养生息的地区。这个“规划”是第一个从跨区域的角度,以块状的思维理念谋划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建设文化场景,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抓手。文化和旅游部制定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草案)提出文化场景化、场景主题化、主题线路化的发展思路。文化场景也广泛运用于城市规划中。比如,成都市以建设公园城市目标,提出场景营城理念,构建公园城市场景体系。

  以旅游演艺场景建设为例。曲江新区致力于构筑旅游演艺场景,助推文旅融合发展。曲江新区是西安市确立的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为主导的发展新区,核心区域面积51.5平方公里。近年来,曲江新区致力于旅游演艺助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一是依托西安城墙、大雁塔北广场、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大唐芙蓉园等旅游景区,挖掘各个景区特色文化要素,运用歌舞、曲艺、杂技、非遗等艺术表现形式,表现当地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二是以西安演艺集团、西安交响乐团、合唱团和西安秦腔剧院等艺术团体为核心,统筹陕西大剧院、西安音乐厅、大华1935剧场群、新城剧院等剧场资源和演出资源,努力让场馆火起来。

  再以博物馆为例。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博物馆建设是重要的文化场景建设。河南《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草案)》提出,筹建中国黄河博物馆、中国古都博物馆、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黄河国际箜篌博物馆。建设殷墟遗址博物馆,推进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期工程建设,提升渑池仰韶文化博物馆,加快建设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可以想见,在不远的将来,在黄河两岸这些以展示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将以鲜活的场景呈现在人们面前。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蜀ICP备19032490号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