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道与术

2021-03-19  中国旅游报  贾旭东

  ——评《文化和旅游融合研究:内在逻辑与政策路径》

  贾旭东

  以2018年原文化部和原国家旅游局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为标志,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为国家重大文化战略,文化和旅游业进入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经历了自改革开放以来行业内的自发探索,到今天上升为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战略安排,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武汉大学傅才武教授与钟晟副研究员合作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研究:内在逻辑与政策路径》(以下简称《融合研究》),作为学界回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理论创新需求的研究成果,旨在努力探索新时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体制机制和政策路径,深入揭示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道”与“术”。

  文化和旅游具有多元交叉的关系属性,体现为多层面、多形式的融合,包括行业理念、体制机制、规划标准、资源产品、产业业态、空间载体、管理系统等方面,也包括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消费者层面的多层次融合。《融合研究》一书,透过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表层讨论,深入到学理层面,别开新意。

  《融合研究》对于文化和旅游融合之“道”的阐述,与大家所熟知的“文旅二分”式的解释框架不同,作者通过建立基于文化体验和文化认同的解释框架,从学理上突破了文化和旅游的行业边界,从内涵上连通了文化和旅游的内涵。正如作者所说,作为人类两种基本文化生活方式,文化和旅游在山脚下(社会经济结构)分开,在山顶上(文化身份认同)相聚。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体现为一种物质和符号空间结构的文化旅游装置,以文化旅游消费行为作为中介发挥“通道价值”,让旅游者产生凝视和沉浸等文化体验。这一内在逻辑系统地提出文化旅游装置的概念,把文旅融合的时空形态载体化,走出了文旅融合研究关键而又坚实的一步。作为一种产业形态和政策对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必须体现为一种可观可触的载体。作者进一步将这种文化旅游装置解构为特定时空地点之上的象征意义系统,其核心内涵是由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活场景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包含着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生活场景的特殊时空结构承载并激发出这种文化记忆。在文化学上,作者承继了莫里斯·哈瓦布赫的“集体记忆”理论、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和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等理论,融汇而成旅游场景中的文化体验和文化身份建构理论。这种理论应用于文化和旅游实践,就汇成了文化旅游装置的概念设计。

  《融合研究》对于“术”的阐述,体现为作者对于文化和旅游消费在引导文化供给侧改革功能价值上的深入开掘。作者认为,文化和旅游活动作为一种体验式认知过程,两者的融合并不单单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更有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而“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政策原则,本质上是承认行业差异、尊重行业主体特质基础上的“有限融合”;旅游者主体与文化旅游装置客体,通过文化旅游消费行为实现连通,在微观消费层面表现为个体“沉浸”与“凝视”的文化体验,在宏观管理层面具有连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政策功能。

  基于这一理论成果,作者分别从文旅融合规划、文旅财政政策、文旅融合技术、信息平台、产业基金五个方面为推动文旅融合实践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提出了文旅融合规划内容体系、开放型政府财政管理方式、文旅云平台技术架构和应用体系、文旅产业基金运作模式等具体应用措施,具有较为广泛的现实性和实操价值。

  案例分析是《融合研究》的特色与亮点。作者选取河西走廊为例,阐述文化旅游装置承载族群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系统的功能;以武汉市、淄博市文化消费试点经验说明文化消费连通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政策功能;以山岳文化旅游为典型案例探讨旅游者的凝视体验;深入分析《印象·刘三姐》《宋城千古情》《知音号》等案例中的沉浸体验的形式与内涵;选取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为例,论证文旅融合作为区域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结构性力量的作用机理;以武汉长江文明主题文化战略为例,说明文旅融合在推进城市文化身份认同中的重要作用。这些案例研究不乏实地调研数据和规划文本,图文并茂,叙述详实,将当下我国文旅融合的实践经验上升至理论层面,无疑对我国文旅融合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创新有所裨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20年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欢迎。我国研究机构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国庆黄金周国内旅游人次约8亿,其中66.4%的游客参观过人文旅游景点。我国的法定假日已经达到115天,带薪休假制度逐步落实,形成了文化和旅游消费的庞大市场需求。这就需要打通文化和旅游行业的边界,充分释放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潜力。通过发展旅游经济,进一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使旅游成为宣传灿烂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成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蜀ICP备19032490号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