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爽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向西转移,转战3000余里进入通江两河口,把红旗从大别山插到大巴山,建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孕育了以“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这一红四方面军十六字训词为内核的川陕苏区精神。90年栉风沐雨、90年团结奋斗。川陕苏区精神不仅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深深扎根红色沃土,演化为大巴山人世代传承的红色基因,为老区振兴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弘扬川陕苏区精神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川陕苏区精神是由红四方面军自己提出、自己阐释说明的宝贵精神财富,根植巴山大地,饱含时代价值,蕴含着老区人民一路走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川陕苏区的具象体现,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老区精神、苏区精神一脉相承,如星辉穿越深邃的时空,照亮我们来时的路,也必将指引和激励老区人民续写新时代的灿烂辉煌,助力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
赓续“智勇坚定”的赤胆忠心,树牢坚如磐石、百折不挠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烽火岁月,川陕苏区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苏区军民,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苏区军民,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当年,川陕苏区在远离党中央及较长时间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依然坚定执行党中央的方针路线,尤其是在险恶的政治“肃反”中,许多红军指战员蒙受不白之冤,仍坚定拥护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曾中生受尽迫害初心不改,关押期间利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与川军作战要点》《游击战争要诀》等多篇军事著作。开国元帅、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之妻程训宣身陷牢狱坚贞不屈,至死不肯诬陷和出卖自己的丈夫;罗吉祥智斗还乡团,冒着杀头危险保护了“赤化全川”等时刻标语。这些忠贞不渝,是始终坚信共产主义真理的崇高信仰,是在黑暗中相信光芒、在绝境中开辟新路的信念力量,是克服一切不能克服的困难、推动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奋进新征程,对党忠诚、拥护核心仍然是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根本保证,崇高理想、坚定信念仍然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伟大旗帜。我们要继承革命遗志,坚定理想信念,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要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始终对党绝对忠诚、绝对可靠、绝对服从,彰显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彰显红军传人的铁血丹心。
坚持“排难创新”的斗争方法,增强不畏艰难、敢闯敢干的进取意志
红四方面军入川之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和四川军阀的疯狂反扑,组织苏区军民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几乎三天一小仗、五天一大仗,党员伤亡人数占全体伤亡人数的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80%以上。但是,广大革命将士没有被困难吓倒、更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以巨大的革命热情排难创新、顽强斗争,不仅取得了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和“三大进攻战役”的胜利,还在苏区建立了完备的政治组织结构和丰富的军需民用生产体系,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闪亮篇章。更为重要的是,面临物资匮乏、人地生疏、军阀围攻等重重困难,红四方面军在军事领域应用“收紧阵地,诱敌深入”战略夺取了反“三路围攻”胜利;在经济领域颁布《税务条例》十条办法粉碎了敌人物资封锁“美梦”;在宣传领域创新“石刻标语”“水电报”,赢得了白区战略主动等等。多少枪林弹雨的战斗、多少千难万险的跋涉,就有多少克难攻坚、创新创造的办法,也正是凭借“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精神,苏区军民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创造出中国革命史上辉煌一页。
奋进新征程,巴中正处于再次创业的历史新时期、振兴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后发赶超的关键突破期,但面对基础差底子薄、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市情,面对同步基本现代化、迈步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我们唯有迎难而上、克难攻坚,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围绕“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定位,笃定“两主三基、四向发力”总体思路,以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勇气概,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开拓精神,以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干事担当,把谋定了的事干好,把正在做的事做好,奋力开创老区巴中振兴发展新局面。
砥砺“团结奋斗”的优良作风,厚植扎根群众、一心为民的初心使命
我们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红军为农民不受压迫、不受奴役而革命,为老百姓“命根”“饭碗”而斗争。毛泽东同志曾说:“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团结,力量的源泉;团结,无往而不胜”。当年,红四方面军一入川,就同当地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带领人民打土豪、分田地,解决了穷苦农民世代盼望的土地问题。党把群众当亲人,群众也把党当亲人,苏区人民纷纷参军参战,从“宣达战役”万人齐心搬工厂,到娘子军背水炒爆米花助战,再到喜神乡陈家斗全家六人闹革命,为苏区的巩固发展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正是因为军民的唇齿相依、团结一心,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川陕苏区就开辟出4.2万多平方公里根据地,建立起幅员川陕两省23县1市(巴中特别市)的苏维埃政权,人口达500多万,红军也由入川时1.4万余人发展到8万余人,谱写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辉煌篇章。
奋进新征程,团结仍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团结奋斗才能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胜利。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团结奋斗作为大会主题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号召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要不忘初心使命、站稳群众立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等实际问题,让老区人民共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满足老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锻造“不胜不休”的发展意志,笃定后发赶超、振兴发展的奋斗目标
“不胜不休”是红四方面军英勇顽强、勇毅不屈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毛泽东同志曾说,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他们也是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川陕苏区的历史,就是一部抗争不息、战斗不止的历史,就是一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苏区红军客观分析研判形势,制定正确的政治军事目标,主动开展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等军事斗争,经历了无数险恶的残酷战斗考验,创建并巩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即便在红军撤离后,留下的巴山游击队仍然长期坚持战斗,给予国民党反动派和四川各路军阀以沉重打击。
奋进新征程,面对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基本市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的宏伟目标催人奋进,也充满挑战。我们会面对可以预见或难以预见的困难,需要应对的重大问题、抵御的重大风险、克服的重大阻力、解决的重大矛盾也会更加严峻更加复杂更加具体,唯有牢固树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的专注韧劲,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向着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现代化、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目标奋勇前进、不胜不休,一步步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