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走进位于清江镇的巴州区工业园智能制造基地,塔吊长臂来回摆动,一辆辆运输车穿梭在工地上,工人们忙碌在各自岗位,两栋基本建成的标准化厂房已屹立在园区之中。从空中俯瞰整个园区,一座座现代化工业厂房鳞次栉比,巴中工业发展从这里向四处蔓延。
穿越历史的烟云,曾经的故事同样动人心魄。90年前,红四方面军在清江渡建立了巴中县(今巴州区)第一个红色政权,从昆山寨农民运动到清江渡战役再到纺织厂和军械修配厂的建立,这里跃动的红色火焰让徐向前元帅为清江镇禹王宫(红军遗迹聚落)题字“川陕苏区巴中县革命历史展览馆”。
当团簇如锦的花丛,盛放成漫天的祝福与吉祥;当革命的精神走进新的时代,铭刻下新的红色梦想。从革命老区到工业重镇,红色基因引领着清江写就时代发展的多彩故事,描绘出红色重镇的崭新篇章。
殷红年代 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走进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县革命历史展览馆,一股浓厚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于1933年凿刻、竖立的红军石刻标语静静矗立。沿着石梯缓步向前,“打倒日本和一切帝国主义!工人要领导农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标语字样依然清晰可见。
始建于清代中期的禹王宫是如今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县革命历史展览馆的前身。1932年,红四方面军在此建立了川陕省巴中县苏维埃政府军需厂,为红军生产草鞋、斗笠、铁器等,工人们按正规编制建班、排、连,除做工外,还要进行军事训练,学习文化知识。
“这里既是当时红军军需装备补给保障的重要基地,又培养了一支强大的后方武装力量,在特殊的革命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革命现实纪念意义。”清江镇文化站站长彭春典说,1933年初,巴中县苏维埃政府在清江镇成立,在当地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存和资源。
距此处不远,有一座通高6.6米的砖木结构建筑,建筑正中上书写着“奇章楼”三个大字,两颗年逾七十的银杏树拱卫左右,同奇章楼一道,见证着历史岁月的变迁。1934年,红四方面军清江渡军事工作会议在此召开,会议听取了总指挥徐向前的军事报告,讨论制定了军事、教育、参谋、经理、医务、组织等工作大纲,有力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奇章楼的故事远不止此。上世纪40年代初,为了积蓄革命力量,保留革命火种,赵济刚、郝谦、王叙伍、王朴庵等组织成立了奇章中学,这里的共产党人用新文化、新思想不断武装学生、工人和农民,在短短几年内发展了1300余名共产党员,下辖32个区委,122个党支部。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如今的奇章中学早已成为当地的育人圣地,在离校门不远处,有一片楠木林,这是奇章中学原教师、后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何静修专门从山东曲阜孔庙采集的楠木种子,播撒在这里的“革命火种”,寓意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老一辈革命家在此播种,寄托着他们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厚谊。”奇章中学校长王军说,“自从学校建立以来,就是唤起民众求解放的阵地和培育革命人才的摇篮,这与我们新时期党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方针一脉相承,同时也让奇章中学魂历经风雨而弥坚。”
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云烟,历久弥新。当年,王朴庵校长亲笔题写“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校训,一笔一划都凝结了对奇章中学的深厚情感和对奇中学子的殷切希望。如今,在奇中,在清江,红军精神已深深扎根,在清江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奇中学子和清江人民勇毅前行。
炫红发展 工业推动跨越提升
一排排厂房鳞次栉比、一个个项目稳步推进、一条条产业链逐渐成型,从昔日荒地到产业发展引擎,清江工业经济正在迸发新的活力。
组装、测试、包装……近日,在巴州区工业园,巴中卓创科技有限公司首批投产的生产车间紧张运转,近百名身穿蓝色工服的工人们忙碌在流水线上,生产着新一批电子测试笔订单,测试工肖芹就是其中一员。
“我以前在外地电子厂上班,因为要照顾两个孩子回到巴中。”肖芹说,“现在家门口建起了电子厂,我一边上班,一边照看孩子,两不耽误。”
“只要员工勤劳肯干,一个月基本有五六千元的收入。”该公司生产运营部负责人陈佳说,卓创公司自去年底投产以来,已生产电子测电笔、红外热像仪、激光测距仪、气体泄漏探测器等高端智能测量测试仪表近40万件销往海内外,并为当地提供近百余个就业岗位。
与卓创公司一街之隔,巴州区食品工业园二期项目建设也如火如荼。“目前,主体厂房施工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厂房装饰、装修、道路修建、管网安装等工作。”项目现场负责人唐涛介绍,该项目占地43亩,总投资2.3亿元,建成后可为招商引资企业提供“拎包入住”条件,提高工业园承载能力,有效降低企业投资成本,缩短企业落地投产时间。
作为我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巴州区工业园区按照“1+1”产业定位,以建设绿色工业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加快形成“因地制宜、集群发展、产业配套、绿色环保”的现代生态工业园区。截至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已累计完成投资约18亿元。安置还房(一期)308套已分配到户;建成工业大道、产业大道5.4公里,完成4.7公里环湖路路基工程;全面配套水、电、气、讯等基础设施。
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清江镇始终坚持“工业强镇、工业兴镇”的总体思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强力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实施产业强镇建设。
“清江将以建设产业强镇、提升城镇品质为切入点,坚持实干至上、行动至上,突出抓好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清江镇宣传委员周武表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将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创新驱动激活清江发展动能,用激情和热情把这片红色沃土建设成为产业强镇。
火红日子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再过一段时间,就是中药材栽种的黄金季节,不仅株、行距有标准,施肥的时间也要严格控制,才能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近日,在清江镇道地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园区技术管理人员正为种植户讲解中药材管护知识。
在不远处的七彩世界旅游度假区里,还建有两个中药材育苗大棚。“在这里不仅可以赏花,还可以学到很多中医药知识。”清江七彩世界旅游度假区负责人刘俊表示,游客不仅能够看到果药轮作、林药套作的试验田,还能感受中药科普、药膳开发、药用茶饮、田园民宿等多种体验。
然而,就在几年前,巾字村的村民大多还以种植传统农作物、养殖畜禽为主,不少村民一年到头的收入只够基本开支,属于典型的无支柱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增收来源的“三无”村。
2014年,清江镇招引巴中精致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巾字村为核心,打造融现代农业科技展示、科普教育、休闲旅游观光、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
“当初我们觉得巾字村的地理位置处于平昌、通江、巴中的中心地带,农村资源也比较丰富。”巴中精致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博说,园区建立后,为了让村民最大程度地共享发展成果,公司通过“让农民变股民”的方法,将土地、水库、堰塘、森林等资产以股份的形式转给园区统一经营,农户获得相应的股份收益。
“巾字村园区流转了我家6亩土地,一年流转费有5千多元,我就在园区里务工,一年也能有2万多元的收入。”巾字村村民钟庭玉笑着说,“现在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如今的巾字村不仅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胜地,同时为科技农业提供了新的示范点。自建设以来,巾字村产业园区带动农户200余户,提供工作岗位百余个,人均年增收1万元左右。
让科技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目前,清江镇道地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已开发解毒降脂片、乌苓苁蓉合剂等中医药产品8个,研发中医药院内制剂和枳壳衍生产品6个,中医药“产学研销用”一体化链条正在初步形成。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实施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提质增效项目,把培育种植中药材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通过‘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的产业模式,集中套种枳壳+姜黄、樱桃+姜黄,让土地活出价值,使农民就地生财。”谈及未来,清江镇党委书记叶准信心满满。
记者手记
红色基因让清江更添发展动力
红色是革命的脉搏,红色是发展的底色,红色是振兴的力量。
90年前,红军在清江先后建立纺织厂、军械修配厂、草鞋厂、斗笠厂、棺材厂等十多个工厂,为红军后勤军需装备补给提供了坚强保障。如今,顺应时代潮流,清江依托巴州区工业园发展中药材产业、肉牛产业等,走出了一条产业强镇的特色发展之路。
光阴流转,勾勒出新的年轮,召唤着新的进发。
90年前,奇章中学应运而生,1300多名优秀共产党员以这所“地下干校”为掩护,以星星之火点燃革命的燎原之势。如今,“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奇中学子走向辉煌。
长风巨浪,更当中流击水。从美丽乡村到产业园区,从革命遗址到育人圣地,红色革命精神激励着新时代清江人民书写着新的时代篇章,而经历过峥嵘岁月的清江,也正在绘就广阔的跨越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