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独立团团长是江口(现平昌县江口街道)白马村人,他早期投身革命,组建了游击队……”近日,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讲解员王敏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布了一段介绍革命英烈胥克寻的短视频,通过讲述巴中红色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国防教育。
这是巴中市正在开展的英烈讲解员“英烈故事我来讲”活动的其中一个短片。作为原川陕苏区首府和中心城市,我市红色资源丰富。近年来,巴中市紧盯红色基因传承,充分发挥本土红色资源优势,打造国防教育“大课堂”,推动全民国防教育走深走实。
用好红色资源
打造国防教育阵地
“我以青春的名义宣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2023年11月13日,巴中人民广场上,来自全市各行业领域的100名青年代表举拳宣誓后,开启了为期2天的重走红军路活动。
“红军路上,我们徒步走过通江县广纳镇、沙溪镇碑坡古道、王坪新村、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场地,使我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年代的艰难困苦,也明白了国防事业的重要性。”青年代表吴佩霖告诉记者。
这已经是巴中市第十年举行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
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巴中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4个、红色博物馆纪念馆13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个、国家A级红色旅游景区7个。
用好这些身边的“红色教材”,成为我市开展国防教育的独特优势。
4月4日,清明节,原本阴沉的天空逐渐放晴,在通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阳光洒在一排排白色墓碑上。
来自通江李先念红军小学的学生正一笔一画为五角星描红。这个祭奠革命先烈的传统,学校已经持续了13年。
多年来,依托临近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地域优势,学校将此作为红色育人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通江李先念红军小学副校长李思媛说,在每年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点,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徒步10公里重走红军路,前往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吃玉米面窝头、清汤素菜等忆苦餐,体验红军生活的艰苦。
在巴中,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样的“教材”,走进历史的“现场”。巴州区土地储备整理中心干部职工走进界牌红军烈士纪念馆,了解到杀牛坪阻击战的经过;恩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徒步前往南岳山烈士陵园,聆听烈士的英雄事迹;南江县长赤镇龙池学校师生走进“龙池书院”,了解红三十军医院背后的故事……
据悉,依托境内主题纪念设施、革命遗址遗迹,我市布局以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为核心区、“五馆四园三旧址一台一碑林”为代表的现场教学点90个,打造国家国防教育基地3个、省级国防教育基地3个,已成为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
创新方式方法
国防教育提升质效
“1933年,17岁的刘天佑去赶集,刚好碰到了红军的宣传队伍。其中一名妇女主任问她:‘你愿意参加红军吗’,给别人家当佣人的她马上激动地说:‘愿意’……”4月17日,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一堂红色微党课在川陕苏区“映山红”宣讲队成员喻婷的倾情讲述下,巴中籍女红军刘天佑的故事让现场观众为之动容。
川陕苏区“映山红”宣讲队是巴中首支专业化红色故事宣讲队,主要由9名专业讲解员组成。在宣讲形式上,“映山红”宣讲队灵活运用“小板凳”“小讲座”“小故事”等载体,使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听众皆可了解学习红色历史,创新了国防教育方式、载体,受到广泛欢迎。
“截至目前掌握的情况,18日就有市妇联、总工会、市公安局和部分乡镇党支部等10余个来馆开展微党课、国防教育等活动。”喻婷介绍。
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这样的举措不止这一项。“我们博物馆还在文创产品上大做文章,先后开发出日用品类、文具类等文创产品30类60余种。‘纪念文件夹’‘巴文化马克杯’还得了四川省红色旅游文创产品大赛铜奖。”喻婷告诉记者。
红色博物馆、纪念馆不仅是收藏党和国家光辉历程的历史殿堂,更是传承红色基因、传递时代精神的校外课堂。近年来,我市依托川陕苏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创新传播方式,全力打造红色文化和国防教育品牌,致力于让过去的历史成为今天的国防课堂。
为让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近年来,我市摄制完成“巴中最后的红军”口述史抢救性记录工程,编辑形成《遍地英雄》烈士事迹丛书、《巴山烽火烈——川陕苏区背篼的故事》文艺作品;选聘“守陵人”王建刚、“黄继光战友”龚举权等红色宣讲员近百名,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等红色阵地开展红色故事现场宣讲;创新开展“英烈故事我来讲”等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全民国防教育走进千家万户。
培育红色基因
国防教育扎根校园
国无防不立,善教得民心。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是几月几日吗?”
“老师!我知道!”今年2月26日,在通江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小学的操场上,一堂特别的开学第一课正在进行,通江县全民国防教育宣讲员康辉通过讲故事、贴近生活举例子、互动问答等多种形式讲授了“国防教育第一课”,让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国防责任重,国防放心中”。
近年来,巴中市通过着力打造红色校园,树立国防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意识,通过大力实施“传承红色基因工程”,在国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铸魂、特色上久久为功。
不止在“开学第一课”上讲国防,在平时我市也在各校园开展大胆而有益的探索,让红色教育形式更加多样、载体更加丰富,让国防教育扎根校园。
走进兴文小学,一股浓郁的红色“气息”迎面而来:校门口就是一座高达数米的红色火炬雕塑,熠熠生辉引人注目;校内被命名为红色大道的主道,布置了多处红色景观;一旁的红色展览厅内,一队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在红色大道尽头的操场围墙边,身着深红色校服的学生们正在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
“在校园的环境建设中,我们就注重深挖本地红色资源,营造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注重对全校师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兴文小学校长王云介绍。
不少学校也将国防教育搬进了课堂。在通江县杨柏小学,通过建成的“多维立体”红色思政实践教学框架,学校形成了以听、演、唱、诵、看、游、读、讲、进、编为主要形式的国防教育模式。
“我们通过红色主题班会、排演红色剧目、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形式,让国防教育在孩子们心中‘活起来’。”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例如在排演红色剧目中,通过模拟红军在通江两河口入川时战斗的场景,让孩子们感受那段悲壮岁月,现场氛围十分有感染力。”
浓厚的国防教育氛围,正潜移默化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市的青少年,持续深化“心系国防、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筑牢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