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赓续红色血脉 铸魂时代课堂——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大思政课”建设实践

2025-07-17  中国文物报  周璇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以“让革命文物焕发生机、让红色基因永不褪色”为己任,积极致力于探索“场馆为本、课程为魂、数智赋能”的红色教育模式。

  以馆为本,深挖红色资源,让洗礼有根有魂

  红色资源的生命力在于活起来。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苏区承载着党和人民浴血奋战的历史记忆,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活教材。近年来,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依托15789件藏品,通过“三化”激活资源,持续将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

  展陈主题化,让历史说话。以川陕苏区妇女武装、石刻标语、纪律建设等为主线,策划“永远的女红军”“我们需要铁的纪律”等40余个专题展览,通过文物再现、图说历史,全面铺展川陕苏区历史画卷,让革命文物重现活力,对话当下。利用流动博物馆送文化下乡,让红色记忆飞进寻常百姓家。同时,送展到北京、上海、宁夏、甘肃、河南等地,实现革命文物资源共建共享。同步推出“齐唱红军纪律歌”“石刻标语拓印”等活动,将肃穆展厅打造成可触摸、可参与、可共鸣的思政教室。

  故事立体化,让英雄照映现实。与2000余位老红军面对面,收集整理口述史10余本、红军故事1000例。挖掘100个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故事和200件精品革命文物,出版《峥嵘岁月稠——川陕苏区红色故事选编》《光辉物证——川陕苏区精品革命文物赏析》等30余套红色书籍,通过真人讲述、情景演绎,让“铁纪的光芒”“半截皮带”等故事直击心灵,使苏区历史在一人、一事、一役、一物中生动呈现。《又忆金色的鱼钩》荣获《四川日报》副刊散文一等奖。

  精神具象化,让信仰触手可及。紧扣生活化、年轻化理念,提炼红军石刻标语、苏维埃印章等文化符号,研发红色文创,推动文创产品从静态陈列向日常生活融入。目前,已开发生活类、文具类等文创产品30类、60余种,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等15个博物馆展出,在解锁红色文化流量新密码的同时,让红色精神具象为可感可及的信仰力量。纪念文件夹、巴文化马克杯荣获四川省红色旅游文创产品大赛铜奖和“巴人有礼”文化创意大赛金奖。

  以课为魂,创新传讲方式,让浸润有声有色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一馆一课”的核心在于将场馆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近两年,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社会“大课堂”和思政“小课堂”相衔接,逐步实现价值塑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型。

  探索沉浸式研学,吸引在校学生走进苏区历史。组织“我为红军打草鞋、纺纱线”、书写石刻标语、临摹宣传漫画等研学活动,设计“穿越时空的对话”“红领巾讲党史”等研学课程,推出“川陕薪火·红色传承”研学体系,让青少年从倾听者成为讲述者,从旁观者变身亲历者,在代入式体验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和力量,激发其自主探索热情,年均接待30余万人次。

  打造互动式课堂,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注重互动体验,突出因材施教,由干部职工、讲解员自编自创、自导自演10余部思政剧目,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针对中小学生,策划“开学思政第一课”,编演红色剧目《热土》《娃子》,让大巴山深处的孩子也能触摸到革命历史的温度;针对高校学子,打造红色诗剧《问君归期》,集视、听、学于一体,让他们在欣赏、体验红色文艺作品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问君归期》先后在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10余所高校和市内50余所中学演出,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并成功入选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精品项目。

  拓展全员式教学,培塑特色师资进课堂。调动整合馆内师资和社会力量,培塑一支由党史专家、“五老”队伍、讲解员、“红领巾”、志愿者组建的专业红色故事宣讲队——川陕苏区映山红宣讲队,年均开展基层宣讲200余场次,荣获四川省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优秀团队,吸纳全国各地讲解员、红军后代等500余人参与川陕苏区历史讲述。鼓励讲解员站出来、走出去,参大赛、观大展,举办“红色故事”讲述大赛、“红领巾讲解员”大赛,参加全国、省、市各类赛事。已培养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1名、天府旅游名导2名、全省金牌讲解员4名。举办红领巾讲解员培训班12期,培养红领巾讲解员600名,开展志愿讲解1000余场次。“红领巾讲党史”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以“云”为径,升级数智体验,让品牌有滋有味

  “一馆一课”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技术的运用。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通过技术革新与内容创新的深度融合,构建起“线上线下联动、传统现代交织”的思政教育新生态,让红色文化在数智化浪潮中焕发新生机。

  搭建云端传播矩阵,助力红色文化破圈。以新媒体平台为突破口,打造云端传播矩阵,创新推出线上教育栏目“红色故事汇”,为革命传统教育注入新时代内涵。“红色故事汇”品牌被多家媒体转载,点击量超过200万,荣获四川省十佳文博教育优秀案例,入选巴中市校本教材。推出原创栏目“我为巴中代言——百岁红军话巴中”,单期最高播放量超10万次,累计播放量达189.6万次,成为现象级传播案例,成功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破圈突围。

  依托数据精准赋能,提升红色课程质效。建立数据监测与分析体系,收集整理新媒体平台播放数据、用户互动反馈、研学活动参与数据,精准把握受众需求与兴趣点。根据数据结果,动态调整课程创作方向与传播策略,出版青少年研学教材《川陕薪火》。大力实施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推出《石头上的宣言》《少年童子团》等AR课程绘本十余套,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变,以数据赋能红色课程提质增效。

  融合前沿科技手段,打造深度文化体验。积极探索“AI+红色教育”“VR+红色教育”融合路径,为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在用活线上展览、数字展馆、VR体验的基础上,创新开展“数字导游讲川陕”,通过智能化体验、个性化导览、数字化展示,为观众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积极探索革命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创新推出AI“巴山红苗苗”,全面开发多语言讲解、智慧导览、云端教育等功能,为打造智慧博物馆注入强劲动能。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复刻苏区故事,嵌入知识问答,将静态红色历史转化为可互动、可体验的鲜活内容。

  一个纪念馆就是一座精神丰碑,一堂思政课就是一粒信仰火种。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将继续深挖文物价值,不断创新表达方式,串联川陕苏区文物、故事、精神,让每一件文物成为思政课的鲜活注脚,让每一次体验化作涤荡心灵的红色洗礼,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触摸历史的温度,共同织就覆盖巴山蜀水的红色育人网。

蜀ICP备19032490号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