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一面箩筛背后的一段拥军佳话

2021-07-23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  李建军

  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展陈厅里,有一个已经烂了底的箩筛,虽然用来筛谷米的筛席已不存在了,但箩筛的底子还在,筋骨尚存,无声讲诉一段拥军佳话!

  红军来了

  她筛了谷米头,煮了一锅稀饭让红军饱肚子

  1932年冬天的一个深夜,背靠巴山面临汉水的上元观(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上元观镇),镇上的居民正在熟睡。

  这时,镇子西北角一家的女主人王桂芳,被透骨的寒风冻醒,忽听门外有杂乱轻微的脚步声。

  “谁?”王桂芳大着胆子问。“老乡,惊动你们了。我们今夜在你家街沿上借宿一夜。”屋外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王桂芳有些奇怪, 急忙掌灯开门:啊!兵!一身水淋淋的女兵!

  “老乡,惊动你了!”“大姐快睡吧,谨防着凉。”不约而同地异乡口音。王桂芳暗自思索:我都28岁了,还是第一次看到女兵。

  这些女兵也真怪,一身湿衣服都结冰了,自己冷得牙都梆梆响,反叫王桂芳谨防着凉。出于同情,王桂芳把她们全部让到屋内坐,抱来干柴,生了几堆火,叫她们烤火。

  在火光的映照下,王桂芳终于看清楚了这些一身水一身泥的女兵,全是些年纪轻轻的姑娘,最大的女兵,其年龄与自己也不差上下。她连忙烧了一锅姜汤,让女兵喝了祛寒气。又取出家里的箩筛,筛了一点谷米头,煮了一锅稀饭,让红军饱饱肚子、暖暖身子。

  帮她烧火做饭、谈家常……王桂芳才知道这些女兵是红军。

  原来,女红军们是两个月前从鄂豫皖根据地向西战略转移,沿鄂豫陕边界,经南化塘(今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南化塘镇),于1932年11月上旬到达陕南的漫川关的。12月上旬,再南下秦岭,经过七天急行军,于12月9日到达城固县北面的小河口,当晚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率领她们冒着寒风,踏破冰凌,夜涉汉水过来的。

  红军走了

  她筛了糯米,炸成干粮把红军的袋子装得胀鼓鼓

  第二天,红军在上元观召开了群众大会,女红军也邀约王桂芳一同去参加。

  会上一个女红军讲话,她说:

  “我们穷人为什么穷?就是因为有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豪绅、地主的压迫剥削,就是因为没有土地。共产党是领导我们穷人打土豪、分田地、闹翻身的大救星,红军是专为穷人打天下的军队。穷人要团结起来,拥护红军,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穷人当家做主,妇女要翻身。”女兵的话句句说到了王桂芳的心坎上,她的话像一团火,点燃了穷人的心头火。

  会后,红军开仓分粮。王桂芳领回了黄澄澄的谷子,这是红军给她全家的粮食啊!怎么感谢红军呢?她想啊想,终于有了办法。

  王桂芳领了些糯米回家,用箩筛筛呀筛,筛出的糯米匀匀净净,再用油炸得黄亮崩脆,离别时,女红军的干粮袋被王桂芳装得胀鼓鼓的。

  当红军走后,地主、还乡团疯狂地卷土重来,收回土地、封锁山林。老百姓捡不到柴,不能烧水做饭,王桂芳的丈夫想把箩筛烧掉,王桂芳制止了丈夫并对他说:“箩筛不能烧啊!红军会回来救我们的,我还要为她们筛谷米、做炒米呢。”她从灶前捡起箩筛便高高地挂在墙上。

  以后的几十年,每当丰收时,王桂芳都会用箩筛筛出均匀的谷米,心中期盼红军早日回来,就这样,她把为红军做干粮用过的箩筛一直保存着。

  新中国成立后,王桂芳一家为娶媳妇打扫房间,儿子想甩掉这个破烂的箩筛,王桂芳拉着儿子的手,急切地说:“儿呀,娘看见它,就好像看见那三十多名女红军的身影,就犹如听见琴秋大姐火热的话语,就会想起开仓分粮的欢乐,为红军筛米炒米的高兴劲儿……”

  1979年3月,王桂芳把它捐献给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1984年5月,经省文物鉴定小组鉴定为国家三级革命文物。

蜀ICP备19032490号 川公网安备51190202000229号